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麻豆-男女交性高清视频无遮挡-亚洲午夜久久久久久久久电影网-国产自在自线午夜精品视频在|www.hnhyjq.com

碩博人才網

不想長大 大學畢業生找工作兩個月換4單位

  大學畢業2個月,換了3份工作,第4份工作做了不到10天,又辭職不干了。這是杭州人小楊畢業以后初入社會的“瀟灑”經歷。不過,瀟灑沒有得到家人的認同,昨日一早,媽媽硬把他拉去看心理醫生。

  上班不是無聊就是太煩

  兩個月換了4份工

  “根本不像一個20多歲的人,光想玩不想工作,心理這么幼稚。”媽媽這樣向醫生訴苦。

  小楊22歲,今年7月份剛拿到畢業證,告別大學生活。相比那些早就策劃好考研、考公、找工作的同學,小楊對生活的計劃并不多,工作是叔叔給安排好的,到一家物流企業做事,很輕松。

  杭州的小康家庭,對孩子的希望都是安耽。不過,小楊偏不安耽,第一份工作干了一周,“茶水喝兩天”就覺得無聊,走了。隨后,他加盟一家游戲網站,開始覺得很新鮮,有點創業的感覺。然而不到一個月,網站讓他去做大量的推廣工作,很快讓他感到“太煩”,于是又離職了。隨后,小楊又去了一家保險公司,但因曠工被炒。上周他去嘗試幫朋友銷售珍珠,只去了3天,嫌公司太小,又不想干了。

  這次小楊告訴媽媽,不打算再找工作了,而是想先給自己放假一年,用時髦的詞,叫“gap year”,中文叫“空當年”,就像西方國家的青年一樣,在升學或者畢業之后工作之前,做一次長期的旅行。

  媽媽把小楊的這些折騰都當成發神經的舉動,小楊說“我就喜歡這種無憂無慮的生活”,但媽媽覺得,兒子的腦子出問題了。

  拒絕長大

  其實是成熟障礙

  記者仔細觀察,小楊身上有不少90后的特點,比如,穿衣打扮的口味潮中帶著個性,耳機里永遠是日韓音樂,熱愛藝術,有幾個愛好一致的“發燒友”,平時手機和樂高(一種拼接玩具)不離身。

  在媽媽訴苦的過程中,小楊卻覺得有點小題大做了——我不是不能工作,是暫時不想去。

  杭州市第七醫院心理專家朱長江,覺得小楊并非是“心理不健康”,只是在成熟的路上還欠點火候,在醫學上,叫“成熟障礙”。

  還有個時髦點的詞,專門描述這類人,叫“彼得·潘綜合征”,說的就是那些從二十好幾到四十掛零的人,喜歡裝嫩,拒絕長大,渴望回歸到孩子的世界。

  彼得·潘是著名的童話人物,在西方家喻戶曉。他生活在夢幻般的“永無鄉”里,永遠也不想長大。一個多世紀以來,彼得·潘的故事被多次搬上銀幕。

  在醫生看來,小楊是“現實版的彼得·潘。”

  美國精神病學家埃里克·伯恩第一次提出“心理成熟有困難群體”的概念。后來,美國心理學家丹·基利也撰文描述了這一群體:“這類人渴望永遠扮演孩子的角色而不愿成為父母。”這些彼得·潘們很愛玩,很好相處,但免不了也有不少孩子的弱點,如優柔寡斷、缺乏自我保護意識、渴望被人接受又害怕被人拒絕等,因此他們的行為與年齡很不相稱。

  “彼得·潘”的根源

  社會壓力太大

  浙大一院精神衛生科主任許毅,向我們解釋了“彼得·潘綜合征“的根源。

  當下的社會,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不少成年人也會不自覺地采取逃避現實的態度,喜歡“裝嫩”,行事帶有孩子氣,渴望回歸到孩子世界。但如果任由這種心態發展,人會沉溺于自己的幻想而無法自拔。

  許毅曾碰到過這樣的例子,35歲的男人,工作之外的時間全部用來旅游和運動,不找女朋友,甚至也沒有成家的念頭,只想好好玩。

  朱長江說,大部分現實中的“彼得·潘”都有個性基礎:性格比較柔弱,當現實中出現問題時,他們首先想到的不是解決問題,而是如何回避,不理“困難”。

  “社會壓力大,很多人潛意識里都想回到無憂無慮的童年,所以這些幼稚的想法和表現,可以說是象征性地表示了一種壓力緩解。”朱長江說。

  但是,這種心態如果加劇或極端化,將會成為病態。

  對現實的逃避如果影響到了正常的生活、工作,那么就是病態了。碰到這樣的事,家人要鼓勵“彼得·潘”,勇敢直面現實,在必要時求助心理咨詢以及醫生的幫助。

  返回首頁
Copyright @ 2020ShuoBo114.com All Right Reserved 碩博人才網 版權所有
第一域名:www.shuobo114.com第二域名:www.hnhyjq.com
碩博人才網是提供人才、招聘服務的人才招聘網站,是國內知名人才招聘品牌,信譽保證。并提供招聘會信息、人才市場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