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活教師專業發展一盤棋
——吉林省探索構建區域協作的教師繼續教育新體制
傳統的教師繼續教育主要有兩條路徑:要么宏觀的行政統籌,要么草根的校本自主。基于行政管理范式的教師繼續教育體制,難以滿足教師自主發展的需求,而缺少教研氛圍及有效引領的校本教研又處于低水平運轉的尷尬狀態。如何拓寬基層教師專業發展之路?近年來吉林省為之展開了積極探索。“構建區域協作的教師繼續教育新體制”正是通過政府科學統籌,結構性連接,組成跨校的區域教育專業發展共同體,為教師實現區域內校際交流提供體制保障,使教育資源流在區域內活起來,通過廣域的區域協作,實現更立體、更優質的教師專業發展。
日前,記者專程來到樺甸市臨江鎮觀摩了全市“中片區”語文學科單元集體備課活動。來自東道主臨江小學的陳鳳珍老師作為中心發言人首先就本次單元備課內容進行了詳盡的分析,接下來,學區內各學校的30多位教師圍繞單元教學目標、教學重點與難點、教學策略等方面進行了互動交流,場面十分熱烈。
樺甸市位于吉林省東南部,地處長白山區向松遼平原過渡的前緣,是典型的半山區。雖然這里的交通不太便利、經濟不夠發達,但教師研訓活動卻搞得有聲有色。“第一次參與集體備課時多少有抵觸情緒,但很快就進入了角色,每一次活動都受益匪淺。”樺甸市樺郊鄉中心校的王培芳老師告訴記者,在農村小學內沒有平行的班級,老師們平時都是單打獨斗,以前根本沒有同事間合作教研的機會,而大學區單元集中備課活動恰恰解決了這個問題。
基于資源共享的學區教研活動和教師廣泛參與的單元集中備課,如今是樺甸市教師研訓的主要內容。據悉,在吉林省各實驗區像這樣的學區內教研、培訓活動非常普遍,而且形式多樣。
隨著國家教育體制改革“構建區域協作的教師繼續教育新體制”項目的深入實施,吉林省走活了教師專業發展這盤棋。
構建主平臺
學區成為教師專業發展中心
構建教師專業發展之路,離不開適合教育發展實情而又堅實的支點。多年來,為尋找這樣一個支點,不少地方都在進行路徑選擇。
“以前吉林的教師繼續教育體制是基于行政管理范式的,全省的教師繼續教育基本按照行政意志來運轉。這種體制不能有效激活學校作為辦學主體的自主發展意識,很難滿足教師的自主發展需求。”吉林省教育學院張德利院長說,行政化的教師繼續教育范式需要扭轉。
老的模式廣受詬病,教師繼續教育的良法在哪?新課改實施后,當地寄望于校本教研制度的落地生根。但是,效果并沒有想象得那么好。“校本教研無疑是教師專業提升的最基本方式,但是在廣大的農村學校,卻一直面臨效率低下的尷尬。”吉林省教育學院繼續教育辦公室宋海英主任說,很多農村學校由于規模小,教師數量少,教研氛圍難以形成,再者缺少引領的教研也讓教師繼續教育處于低水平運轉的狀態。
那么,如何實現教師教育模式創新,找到教師專業化發展的主渠道呢?在仔細分析原有教師教育運行機制的基礎上,吉林省首先在10個縣(市)區進行了學區實驗,以學區為紐帶,通過學區內以強帶弱,實現不同學校的教師優勢互補、互幫互助、共同提高,進而實現教師繼續教育向“自主發展、聯盟發展、共享發展”模式轉變。
相對于宏觀的行政推進模式和更草根的校本教研模式,學區顯然是“中間”的選擇。因而,要發揮其優勢,各實驗縣區必須根據行政區劃和優質教育資源的分布狀況科學劃分定學區。長嶺縣就遵循了“資源共享,均衡發展”的思路,按照師資、辦學條件、地理位置等教育資源的配置情況,將全縣的中小學劃分為12個大學區,各個學區內部學校優勢互補,抱團發展。
嚴密的組織機構是“新機制”有效運行的保障。如今,該省參與實驗的每個學區,都建立起校長聯席會議制度。聯席會議由學區內學校校長和聯絡員組成,主要任務是共同研討如何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協調學區內教師培訓和管理工作。
為了達到資源共享、教師廣泛參與的目的,樺甸市構建起三種教師研訓模式:城鄉交流的互動模式、輪流坐莊的工作模式、網絡環境下的即時研訓模式。低重心的教研讓基層學校成為教研的主體,明確的研訓目標使教師找準了專業提升的路徑。
探索多形式
激活教師專業發展內驅力
以學區建設為教師專業發展的主平臺是吉林省探索創新的基礎。學區在縣域內承上啟下,既有領銜學校,又體量適中,但是探索的關鍵是如何讓每一個學區都能充滿活力。如今,在長嶺縣,除了學區長之外,教育局為每個學區都配備了一名常務學區長,他們都是縣教師進修學校的教研員。“讓教研員在學區內任職,就是要提升教師專業成長的專業分量,更好地發揮出穿針引線的作用。”長嶺縣教師進修學校王校長說。
理想的狀態是把學區建成“學術共同體”,它不是行政層級,我們希望它具備更多自組織的性質。宋海英希望,最好能在去行政化的同時更好地達到教師專業成長專業化、自主化的目標。
學區制的探索讓基層學校、廣大教師找到了專業研訓的感覺,獲得了實實在在的收獲。如今,實驗區各學校開展教研活動的頻次、水平提高了,教研活動由無序走向了有序。“正是在這個新平臺中,普通教師展示自我的機會多了,大大增強了他們對教研的認同感,加快了專業成長速度。”張德利說,學區平臺的廣泛建立更大的收獲是改變了觀念,如今互動交流的教研文化正在取代封閉的教研觀。
為防止成員校過分依賴學區,吉林省還把建設教師專業發展學校建設作為推進試點的“深入點”。至明年,在全省的高中、初中、小學按照5%、10%、20%的比例建立省、市、縣三級教師專業發展示范學校。其中省級示范學校建成100所,從而構建起基于校本研修,能使廣大中小學教師學科素養和執教能力得到明顯提高的教師專業發展學校集群。
以更多的形式,充分激活教師的專業成長,是項目的基本任務。在加強以學區建設為主依托的同時,當地也在積極構建新的形式。比如,大力建設名師工作室和積極發展教師專業發展學校就是其中的兩項重要舉措。
鄧持梅老師是長白山旅游區的一名教研員,已成長為思想品德學科省級學科帶頭人的她如今是當地名師工作室的負責人。在她領銜下,十余位教師聚集在一起,共同開展同課異構,舉辦說課比賽,進行課題研究,帶動著更多山區骨干教師加速成長。
為了讓全省的骨干教師都有機會獲得成長的加速器,吉林省對所有的省級名師工作室進行了開放式管理,面向全省“招賢納士”。郝淑霞老師的工作室雖然建在東北師大附中,但是13位成員中有4位來自長春市的縣區學校,另外5名來自外地市,其中兩名教師來自農村學校。而由小學語文特級教師史麗英領銜的工作室,其中5名教師來自農村學校。
“走入縣區,為基層老師們送課送培,在助力農村教師專業成長的同時,我們也得到了啟發和鍛煉。”小學英語特級教師谷小穎說。在吉林,名師工作室不但要發揮出培養骨干教師的作用,還要發揮出輻射功能。當地規定,省級名師工作室都要下鄉為基層學校、教師服務,每年至少要覆蓋一個縣。
著眼于長遠
構建教師專業發展“立方體”
“長嶺縣從2011年開始承擔這個項目,我感覺就像一縷春風吹進校園,大家的認同度很高,參與的積極性也很高,其實關鍵在于適合我們的縣情,有助于教師的專業發展和區域的均衡發展。”作為長嶺縣的老教研,該縣教師進修學校的于副校長對試點頗有感觸,當然教師進修學校也正是在試點中獲得了更大生機。
自項目實施以來,教師進修學校被賦予了更為重要的作用,吉林省專門出臺政策,加強教師進修學校的標準化建設力度。目前已面向全省的64個縣區,為每所教師進修學校投入了100萬元進行標準化建設,極大地提升了教師進修學校的能力和水平。
“按照改革試點項目規劃,2015年吉林省當實現新體制的全覆蓋,形成城鄉統籌、資源共享、教師專業一體化發展的新格局,進而明顯縮小區域城鄉教師之間的差距,為義務教育學校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體制和機制創新提供師資保障。”吉林省教育總督學孫鶴娟告訴記者,為了實現這一改革目標,吉林省正著力構建支撐教師專業發展的“立方體”,即把項目分解為多個子項目:縣域內學區化管理模式項目、廣域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建設項目、信息化教學能力實訓系統項目、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管理與服務平臺建設項目、教師進修學校標準化信息化項目、省名師工作室工作機制項目、教師專業發展學校建設項目、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估系統建設項目等,從不同的“點”和“面”,立體地推進整個項目,從而保障項目運行通暢,最終實現改革目標。
為保障教師繼續教育體制創新項目順利實施,當地將建立起督導評估和質量監測制度,衡量改革試點工作推進的效果和改革主題的工作情況。當然,所有的制度設計都是為了教師專業發展水平的提升。圍繞該項目,吉林省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水平信息數據庫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當中,將逐步實行對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的動態管理。以定期抽樣檢測、教學視導、在線統計等多種形式,對各地教師專業發展水平進行適時評估和動態評價。
“我們所倡導的區域協作,其實不單單是學區內的協作融通,下一步,學區與學區之間、實驗區與實驗區之間的資源開放、共享都是我們探索的內容。通過建立廣域的區域協作,相信可以實現更立體、更優質的教師專業發展,走活教師專業發展這盤棋。”張德利如是說。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廣告合作 - 網站介紹 - 聯系我們 - 獵頭服務 - 防騙手冊 - | |||
Copyright @ 2020ShuoBo114.com All Right Reserved 碩博人才網 版權所有 第一域名:www.shuobo114.com第二域名:www.hnhyjq.com 碩博人才網是提供人才、招聘服務的人才招聘網站,是國內知名人才招聘品牌,信譽保證。并提供招聘會信息、人才市場信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