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秋節,公款送禮消歇,天價月餅絕跡,奢華晚會停辦。風清氣正,這個中國人傳統的美好節日回歸到了親友團圓、合家歡樂的本質含義。那么我們又能從節儉和團圓的中秋節中品味出什么新的內涵呢?
前幾天收到一個快遞,一個普普通通的快遞專用紙箱,里面整整齊齊、滿滿當當碼放著20個每個都只有一個塑膠袋包裝的云腿月餅。我不但實實在在地品嘗到了自己喜愛的節日美食,而且體會到了發快遞的朋友對我親人般的真摯感情。
這是人情之美,也是節儉的力量。
節儉,如今正成為席卷全國的一股清風。
日前,中共中央領導和有關部門在兩周內3次發出關于中秋、國慶期間不得公款請客送禮的禁令,表明了中央對貫徹“八項規定”,堅決剎住公款送禮、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和奢侈浪費等不正之風,過一個風清氣正的中秋節、國慶節的決心。
奢侈并非中秋節應有之義
以賞月為中心節俗的中秋節出現在唐宋時期,明清時已上升為民俗大節。中秋節還是秋季時令習俗的綜合,除了我們現在普遍奉行的賞月、吃月餅、家人親友吃團圓飯之外,全國各地各民族還有燒斗香、舞火龍、賣兔兒爺以及豐收后的“秋嘗”、求子、結賬等。
那么傳統上中秋節是一個奢華的還是節儉的節日呢?
據一些史書記載,唐代百姓在中秋節擺設大香案拜月,供品有圓餅、西瓜、蘋果、葡萄等,西瓜還要特意切成蓮花狀,可見這類消費雖然物品豐富但消費并不高;宋代《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過節時經濟條件較好的人家把自家亭臺樓閣裝飾一下,普通百姓去飯館吃飯、賞月,都是正常的節日消費;南宋中秋節活動較為豐富:“是夕,人家有賞月之舉,或攜湖海,沿游徹曉。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并在江上施放萬盞‘小點紅’(小羊皮燈),燦如繁星,十分可觀。”這是一番節日狂歡的情景,唯有萬盞小羊皮燈數目夸張些,但并不給人豪奢競富之感,只令人感到風雅之美,況且在傳統農業社會,羊皮并非難得之物,這一活動還寄托了祈福懷人的心愿。
至于歷來在中秋節扮演重要角色的月餅,無非面、糖、油、果仁,至多加入火腿、肉絲、蛋黃之類,雖然古代的月餅有時做得比較大,據說清代后期的北京名牌“致美齋”月餅直徑超過一尺,主要為了親友團圓聚會時,按照人數切開分食,但即使這些原料再名貴,也絕不可能達到前些年的“天價”。
看來,雖然中秋節是中華民族的第二大節日,自古以來奢華靡費卻并非中秋節的題中應有之義。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國際亞細亞民俗學會中方會長蕭放認為,在普通百姓當中,過中秋節本沒有奢華和節儉之分,“現在中央提倡節儉過中秋、國慶,是希望把公權力管住”。他說,我國春秋時的先賢管子就開始十分明了“上行則下效”的威力,這個道理古往今來是一樣的,“只要政府官員做出表率,民間自然就會跟著改變,社會風氣就正了。
全國政協委員、文史研究專家李漢秋說,節日過得是否精采,并不能以物質衡量,奢華不是本質所在。現在中秋節被功利化,有些官員一味地追求奢靡,以此為借口公款請客送禮,拉攏籠絡關系。“節儉過節不應只做表面功夫,應該從根本上改變觀念,清風氣、正源頭。”
節儉更注重中秋的情感內涵
近年來,月餅不但單個分裝,而且越來越小。近日走訪商場,記者發現,今年月餅似乎更小了,過去大多每只120克上下,而今100克、80克成為主流,30克的、25克的也不少。各式禮盒大都在200元以下,包裝樸素。看來,商家也順應了節儉過中秋的清風,適時做出了調整。月餅脫去了華而不實的外衣,真正回歸到它象征團圓、寄托親情的傳統意味。
專家們認為,奢華過節、“天價”月餅從深層意義上傷害了傳統節日,污染了節日文化,扭曲了民俗民風。
李漢秋說,中國人講天人合一,從月圓升華到人的團圓。中華文化是注重人倫情感、天倫之樂,注重親情友情鄉情的,團圓是中秋節亙古不變的、最為重要的含義。“許多作家寫回憶文章,并不以月餅是不是高級、餡兒多么金貴為主,而是以月餅的制作、傳遞、分享以及饋贈中的親情、友情和賞月、團圓時的溫馨為主要內容,這才是永久的、有價值的東西。”
“事實上,家庭內部、朋友之間的關愛,對弱勢群體進行幫助,都是中秋節的內容。我們的中秋節很長時間以來卻背離了這個根本,庸俗化、商業化,傷害了節日本身的文化含義。”蕭放說。他認為,“傳統的中秋節是講求人情的,親友們一起吃頓飯,走動一下,互相帶點禮物,都是人之常情,這就是節日的氛圍,也是生活中的幸福滋味。”他認為,也可以借這個團圓節增加家庭的凝聚力,“社會上近年來發生的一些暴力事件,肇事者都是冷漠、無情的,而要從根本上培養親情,讓他感覺到自己作為家庭一員的起碼的責任感,應該通過一定的教育,中秋節就是這樣一個契機。”
延展中秋新的節日內涵
蕭放說,自古以來,中秋具有多種文化含義,比如思親、思故人、回味歷史以及與自然對話等。
南京大學副教授胡小武強調,我們今天可以借節儉過中秋之機,重新挖掘傳統文化,引申出更大的人文關懷和參與方式,“除了家庭享天倫的賞月,還可以增加一些東西,比如擴展范圍的賞月,社區、村落集會性質的聚餐等。”他指出,在古代,中秋節大家一邊賞月,一邊吟詩、誦詞、品酒,切磋技藝,文化活動很豐富多樣,現當代這種文化的東西漸漸消失了,“我們現在也可以在城市的社區廣場,大家共同品詩賞月,排演一些小節目,舉辦社區晚會,以便重建社區關系,在更大范圍里團聚、交流感情。這也是一種城市文化,現在需要的是落到實處并且有新意,傳達正能量和積極的東西。”
胡小武說,在農村越來越“空心化”、“離散化”的情況下,應該借特定節日重建一種文化歸屬感;而城市人始終處于忙碌焦慮狀態,也應該借節日提升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并且由此強化、回歸古代的文化風尚和品格。“中國人在這樣一個快速發展的時代,特別需要民族傳統節日和假日,用來舒緩感情,重新思考生活的真諦,讓自己‘慢下來’,填補自己生活的不足,找到更好的生活空間。”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廣告合作 - 網站介紹 - 聯系我們 - 獵頭服務 - 防騙手冊 - | |||
Copyright @ 2020ShuoBo114.com All Right Reserved 碩博人才網 版權所有 第一域名:www.shuobo114.com第二域名:www.hnhyjq.com 碩博人才網是提供人才、招聘服務的人才招聘網站,是國內知名人才招聘品牌,信譽保證。并提供招聘會信息、人才市場信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