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已久的2015年勝利大閱兵在本周四勝利舉行。在這場閱兵式上,習近平主席做出了 “裁軍30萬”的宣告,同時首次向世人展示了多種先進武器。這是我國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第15次盛大的閱兵儀式,回顧這15屆閱兵式上展示的各種武器,我 們可以看出解放軍武器裝備的一條“時間軸”,從側面也體現出中國工業實力、綜合國力的變遷史。本周的軍評,我們就從這些寄托了全國人民熱望的冰冷的鋼鐵怪 獸身上,去追尋這段歷史的足跡和展望未來全新信息化時代的解放軍作戰體系。
從工業化視角回望15次大閱兵
我國在天安門廣場舉行閱兵式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49年的開國大典,關于開國大典閱兵式的種種細節今天大家都已經耳熟能詳了。
例如當時解放軍總共只能湊出17架飛機參加檢閱,最后只得讓速度較快的“野馬”式戰斗機在北京上空多繞了一圈,以壯聲威。而比較鮮為人知的則是,當時我軍 參閱部隊不止缺重武器,甚至連步兵方隊手里的輕武器也難以統一。擔任開國大典上步兵第一方隊部隊指揮員李水清回憶,靠該師自己的力量竟然連一個方隊都無法 做到配齊統一的武器。最后還是從全軍抽調大批繳獲的成色較新的美式日式武器,才讓12個方隊每個方隊內統一了武器。
槍械之外,其他重武器就更只能“湊合”,成為了真正的“混搭風”。比如用美式卡車和中吉普牽引日本150毫米榴彈炮和75毫米高射炮;坦克方隊里除了“功 臣號”等幾輛日本97式“中戰車”外,大多還是95式輕型坦克,還有為數不少的94式“豆戰車”。連馬拉山炮也參加了檢閱,而且以后多年它們都會出現在天 安門前。
當時的我國在軍事工業領域基本上一片空白,只能修造一些輕武器,爆破器材等簡單的武器裝備。所以解放軍的重武器基本只能依靠繳獲,有什么就用什么了。有統計,開國大典上我軍參閱武器110多種,80多種型號,來自24個國家的98家工廠。
1951年開始,志愿軍開始裝備蘇制武器。此后的國慶閱兵上,蘇聯援助的許多標志性武器裝備也出現在天安門前,例如BM-13“喀秋莎”火箭炮,T-34-85坦克、IS-2重型坦克、85毫米高射炮等。
但同時,直到1953年,我軍的受閱部隊中除了較為現代化的坦克、車輛、飛機之外,依然保留有近千匹馬匹,其中既有騎兵,也有拖曳輕型火炮的馬匹,它們拖 曳的步兵炮和山炮是我國當時少有的國產“重”武器。到了1954年,閱兵式取消了馬拉炮兵方隊,這種簡陋的國產武器也就從天安門城樓前消失了。
從工業化視角來看,當時我國能夠修造山野炮,表明我國有了最基本的機械加工能力。延安時期八路軍的黃崖洞兵工廠就能在極其簡陋的環境下生產這類武器。建國 后,我國在這方面的進步則是同時又獲得了基本的金屬材料生產能力,掌握了煉鐵、煉鋼廠,不必再像當年黃崖洞時期那樣還要靠撬鐵軌來獲得鋼材了。
直到1956年前,除了戰士們手中的步槍和少數火炮外,我軍參加國慶閱兵的武器裝備大部分是從蘇聯“原裝進口”的。
隨著“一五計劃”進入第三年,1956年國慶閱兵式上,情況終于發生了變化。隨著156工程的順利進展,這一年的閱兵式上,出現了國產化的85毫米高射 炮,122、152毫米榴彈炮、160毫米迫擊炮,以及新中國生產的第一種汽車——解放牌卡車。此外,1955年,我國還用“東方紅”拖拉機來牽引蘇制 152毫米加榴炮。
在此時的中國,正在進行的是一次混合了世界上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成果的深刻的工業化。大口徑火炮的出現,意味著中國掌握了高強度大直徑鋼管制造技術和 較先進的金屬加工技術,當時全世界能夠制造152毫米加農炮的國家也不超過20個——事實上,臺灣、印度、巴西直到今天都未能造出按照現代技術條件合格的 大口徑加農炮炮管,可見中國50年代的進步速度有多么驚人。制造加農炮的炮管技術,也意味著具備了高強度耐壓容器技術達到相當水平,意味著具備了建立現代化化學工業所需要的各種耐高溫高壓容器和管道可以自行生產,這對于建立一個獨立自主的工業體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解放牌卡車的出現,意味著中國掌握了內燃機制造技術和金屬薄板復雜加工等技術,以及 多種特別要求的合金材料生產加工技術。實際上,能夠生產這樣的卡車,意味著工業系統技術水平已經可以滿足制造較簡單螺旋槳飛機的要求——中國也確實在 1958年研制成功了國產的初教-6教練機。
到了1959年,我國的一五計劃完成,這是人類歷史上空前的一次快速工業化。作為其成果的集中展示,就是這一年的國慶閱兵。在這屆閱兵式上,剛剛建廠4個 月即全面投產的59式坦克首次參加。五對大直徑負重輪、半蛋形炮塔、“鼻頭”上粗一截的100毫米炮,這些特征在當時屬于世界先進水平。而天空中飛過的殲 -5戰斗機、地面上開過的59式130毫米加農炮,戰士手持的56式自動步槍和半自動步槍……這一年閱兵式上取消了騎兵和所有100毫米以下口徑的火炮。 可以說,這展示了一個工業化基礎已經初步建立的國家的信心——沒有必要再去保留這些前工業時代的技術遺跡了。
1959年的大閱兵之后,直到1984年,中間我國沒有進行過閱兵。
這段時間,也是中國工業化處于一個特殊時期,這個時期看起來我國的工業基礎似乎并沒有太大的突破性發展,似乎在很多領域處于“停滯徘徊”狀態,只是規模不斷的擴張。
1984年我國的國慶閱兵上,不少武器裝備仍是1959年時出現過的,比如坦克第一方隊的59式坦克、牽引火炮方隊的59式130毫米加農炮、空中的殲-5戰斗機……
由于1984年我國那次閱兵式上拿出來的許多裝備都是沒有投入批量生產的原型裝備,例如WZ523輪式裝甲輸送車。所以1984年我軍實際裝備的“當家”兵器很大程度上與1959年相比,進步似乎有限。
這其實是由于我國工業化的特殊道路導致的問題。中國和蘇聯的關系在60年代初惡化,蘇聯停止向我國提供新的技術。而我國的工業體系,是在蘇聯援助下短時間 建立起來的,和世界其他國家有幾十年、上百年積累的工業體系不同,“一五計劃”完成時我國的工業體系可以說是在尚未擺脫農業社會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因此 中國長時間處于前工業時代、第一次工業革命時代、第二次工業革命時代、第三次工業革命時代并行共存的狀態之下。
在整個60-70年代,我國工業的最重要命題是復制一套蘇聯的工業體系,并使之適應中國特殊的國情。
70年代,隨著三線建設基本完成,我國也隨之真正完全掌握了一五計劃所涉及的所有技術,并在很多領域有所超越。
80年代,我國與西方關系改善,借用外部資源再次迅速提高工業化水平的機會來了。
在技術基礎有限條件下,新的設計、新的思想,部分引入新時代的先進技術,中國就可以做到一些以前想不到的事情。
例如1984年的大閱兵中出現的“紅箭-8”導彈、“鷹擊-8”導彈就是典型例證。它們所用到的制造技術其實和前一代“紅箭-73”、“上游-2”相比并 沒有大的改進,但在原有技術基礎上做局部的創新,追蹤國際先進技術并有所創新,最終就能做出一些好的產品,這兩件裝備也是至今仍在我軍中大量裝備的武器。
而這一年大閱兵上最令人振奮的,莫過于東風-5洲際導彈的首次亮相。當時的這種導彈的技術水平可能并不比美國60年代的“大力神”導彈高,但對于當時的我 國來說,可以說是在用50年代水平的工業基礎硬“攢”,可以說是舉全國之力才成功做出這件“鎮國神物”。也正是因為如此,東風-5導彈實際形成戰斗力還要 在1984年后很多年。
1999年,與上一次大閱兵相比,時代已經變了很多。昔日虎視眈眈的敵人被自己打垮了,變成了我們“挖”人才、“挖”技術的“寶庫”;而當年對我幫助甚多的朋友正如日中天,一超獨霸,對我們心懷叵測。
我國在1999年閱兵式上展示的武器裝備中,最能體現當時我國工業總體水平的可能是9910工程坦克和東風-31洲際導彈。這兩種武器在技術上比80年代我國的同類裝備有了時代的飛越,但卻因為成熟度的問題難以達到最初設計時的性能指標,或者難以實用。
但不論如何,這些裝備的出現在當時而言已經讓人看到了未來的希望,中國需要的是時間,假以時日,我們一定能走出一條自己的路子。不論是軍備,還是工業體系。
2009年,中國軍事裝備的“井噴”尚未全面開始。但當年的閱兵式卻沒有如1984年和1999年那樣,搞“閱兵工程”,所有參加閱兵的武器裝備均為當時的現役裝備。
那一年的閱兵式,某種程度可以視為1999年閱兵式的“成熟化,實用化”版本。9910工程已經變成了99式坦克,東風-31也已經進化成了東風-31 甲,東風-21進化出了精確打擊版本……空中方隊中,中國真正第一種自行研制,完全趕上時代水平的戰斗機殲-10也首次參加閱兵,某種程度上,殲-10戰 斗機比東風導彈更能體現中國工業化總體水平的大進步,原因也很簡單,導彈發射出去,最多飛行半小時到一小時,而戰斗機卻要用十幾年,甚至幾十年,這對于飛 機設計師的總體設計、系統工程的能力提出了比設計導彈更高的要求。
時間荏苒,2015年抗戰勝利大閱兵也結束了,如果從工業化視角看本次閱兵,那就是中國已經完成了第一、第二、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主要任務,我們的工業門類 從最基礎的簡單機械加工到最高端的增材制造技術,從最入門的鋼鐵冶煉到最高級的復合材料和完美晶格結構金屬構件制造,從最簡單的電子管到最復雜的超大規模 集成電路……中國已經全部掌握。
在本次閱兵式上,曾經是用50年代技術“攢”60年代導彈的東風-5型再次出現,但這 次,它已經是一種成熟、廉價、耐用、方便的新產品,雖然看似很多基本設計變化不大,但其整個涉及的制造工藝、流程都已經全面提升到21世紀水平。筆者一位 曾參加載人航天工程某部件制造工作的親屬曾回憶,90年代為了確保載人航天萬無一失,這個部件的合格標準被制定的相當苛刻,只有10%不到的合格率。進入 21世紀后,為反艦彈道導彈生產同功能的部件的時候,生產合格率大大提高,但部件可靠性和質量并未降低,因而總體成本和生產效率也得到了巨大提高。可 見,21世紀中國的工業在解決從無到有問題后,已經開始了從有到優的新征程。具體到東風-5B導彈,就是這個過程的集中體現之一。
如果說東風-5提現的是中國工業系統質量管理能力和系統工程能力的新提升,那么東風 -26等導彈的出現則是另一個信號。這表明中國已經不再滿足于對國外技術的學習和引進,開始按照自己的需要,制造全世界聞所未聞的頂尖技術水平的復雜工業 產品。類似的產品還有我們的殲-20戰斗機、反導攔截系統、055巡洋艦等。這是中國工業體系建設進入新階段的重要標志。
以此為基礎,我們將第一次站在全人類的最前沿,探索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道路,中國的未來,要去星辰大海中尋找!
這便是從工業視角回顧新中國15次大閱兵,所給我們帶來的全新感悟。
特別說明: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中國碩博人才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參考,敬請考生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