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老師是我從小的夢想,我的一生也只想做這一件事!”張樹奎說這句話時,臉上露出了笑容。這句話他曾多次對家人說過,而他的同事和學生卻鮮有人聽過。
張樹奎,宜賓縣龍池初級中學的一名老師。從教24年,于他而言,老師已不再是一份職業,而是他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學生們都像我的孩子一樣”。正是源于這份熱愛,他曾勸說200多名輟學生重返校園,一名輟學生甚至被他從煤洞里拉回了課堂。
他的執著
勸說200多名輟學生返校
從1991年8月參加工作至今,張樹奎就一直扎根在山區,先后在宜賓縣龍池鄉6個鄉村學校任教。
1997年,龍池鄉成人教育中心校成立,張樹奎擔任教導主任,主要負責掃盲和初中教育的輔助工作。
1998年秋天,張樹奎與龍池鄉的鄉干部一同去動員一個姓吳的男孩子。“我們去了之后,竟然聽說他到當地小煤窯挖煤炭去了。”張樹奎說,孩子的家長不愿送孩子讀書,還說了很多難聽的話,最后甚至發狠話:“你們去把他拖出來,我就送他讀書。”張樹奎二話沒說,直接走下煤窯,并成功把孩子勸了出來。
為了讓輟學生重返校園,張樹奎與班主任一起逐一家訪,做學生和家長的思想工作。20多年來,他通過做家長的思想工作,成功勸說200多名輟學生重返校園。
“什么能改變山區孩子的命運?唯有讀書。”這是張樹奎每次家長會上必說的一句話,而這句話也激勵著一批批的農村孩子從大山走向外面的世界。
張樹奎說,雖然山區農村人的保守觀念讓他遭受了不少冷遇和白眼,但每次成功勸回學生時,他卻得到了更多的滿足與自豪。
他的熱心
幫困難學生找到社會捐助
“挽救一個孩子,就是在挽救一個家庭。”對于家庭特別困難的學生,張樹奎會積極聯系社會捐助。2005年9月,開學第二周,張樹奎發現一個學生中午總是不去吃飯,身體很瘦弱,總是默默不語。一天下午,張樹奎和一位科任教師直接到那位學生家進行家訪。“他們一家四口人兩間土坯房,那個孩子的母親還有殘疾,一家人完全靠救濟過日子。”看到這樣的場景,張樹奎心里很不是滋味。
回到學校后,張樹奎立即聯系了成都一家公司的青年團隊,為那位學生爭取到了捐助。回家后,他又向妻子談及了該學生的家庭情況,妻子也表示同情,決定從工資中拿出一部分幫助那個學生。為了不增加學生的心里負擔,張樹奎并沒有告訴學生自己給予了一部分。正是張樹奎老師的這份關愛,讓那個學生慢慢改變,性格開朗了起來,學習成績也進步了不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