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科學出版向開放獲取的轉變過于緩慢,歐洲11個國家的科研資助機構近日決定施加壓力。該集團——每年經費約76億歐元,計劃要求到2020年,其資助的每篇論文一經發表就免費開放。
該組織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將不再允許目前許多訂閱期刊要求的6個月或12個月的開放獲取延遲,它也將不允許論文發表在所謂的混合期刊上。混合期刊收取訂閱費用,但也會對單篇論文單獨收費。
此舉意味著從這11個資助機構,包括英國、荷蘭、法國的國家資助機構以及意大利國家核物理研究所等,獲得經費的科研人員必須放棄在《自然》《科學》《細胞》和《柳葉刀》等雜志上發表論文,除非這些期刊改變自己的商業模式。
“我們認為,這可能會創造一個轉折點。這邁出了重大而果斷的一步。”歐洲科學協會主席Marc Schiltz 說。
這一消息令許多開放獲取支持者欣喜不已。德國慕尼黑馬普學會數字圖書館科學信息主管Ralf Schimmer表示:“這將加大對出版商的壓力,并提高個別研究人員的意識,讓他們意識到生態系統可能發生變化。”哈佛大學圖書館學術交流辦公室主任Peter Suber也稱這個計劃“非常強大”。
目前,比爾和梅琳達·蓋茨基金會對“即時開放”有同樣嚴格的要求。歐洲委員會和歐洲研究理事會也表示支持該計劃。歐盟研究、科學和創新專員Carlos Moedas在一份聲明中表示,他們未來也可能采取同樣要求。
但傳統出版商對此并不滿意。施普林格·自然的一位發言人表示,這個計劃“可能會破壞整個研究出版系統”。美國科學促進會發言人補充稱:“在我們看來,實施這樣的計劃將擾亂學術交流,損害研究人員的利益,并損害學術自由。這對科學期刊家族來說也是不可持續的。”全球最大的學術出版商愛思唯爾則拒絕置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