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蘇省泰州市總工會以“英才成長 工會智造”為主題的首場產業工人公益培訓企業行活動走進高港,為該區20多家企業的近百名金牌班組長賦能成長再添動力。
“‘送教進企’公益培訓旨在通過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促進企業發展、促進職工職業技能提升。”泰州市總工會黨組書記、副主席耿曉利表示,近年來,市總工會把產業工人公益培訓企業行活動,與推進產改工作、踐行“我為群眾辦實事”和優化營商環境等緊密結合,打通職工成長成才的“最后一公里”。
送教育精英,激發產改強動力
在城東街道辦進行思政宣講及“PPT應用及美化”培訓、在江蘇雨中情防水材料有限公司開展“優秀管理者管理技能實戰訓練”培訓、在高港區職工雙創中心送上“團隊管理和員工激勵”課程……這一個個培訓活動是泰州工會著力促進職工成長成才的縮影。
打造又紅又專的職工隊伍一直是泰州產改工作的突破口。2019年起,泰州市總工會面向全市以產業企業為主的基層單位,廣泛征集職工教育培訓需求,通過“點菜”送課并將安全生產教育和思政宣講融入其中。市總工會聯合泰州職業技術學院、博日電腦培訓中心、技師學院等師資力量,走進數十家基層單位和企業開設多場免費公益培訓課程。據統計,去年市總工會“送教進企”67場,覆蓋職工近4000人。
在今年的首場產業工人公益培訓企業行活動中,耿曉利在思政宣講中講述了泰州本土多位勞模工匠典型的成長故事,鼓勵參會人員用勞動創造美好生活,對工作精益求精,使干事創業、開拓創新、拼搏奮進成為每位職工的執著追求。
江蘇蘇薩食品有限公司車間班組長許冬梅,得知市總工會在企業舉辦班組長培訓班,就早早來到會場等候,認真聽、仔細記。“培訓對我的啟迪很大,讓我明白了自己在團隊中所發揮的作用,感覺今后工作能更加得心應手。”在這次“送教進企”活動中,近百名班組長學習了班組溝通技巧、人員激勵、班組文化建設、生產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知識。
今年,泰州市總工會專門成立了由48名本市相關高職院校和社會培訓機構的專業教師、市內外專業培訓師、企事業單位高技能專業工匠人才等組成的“職工公益培訓講師團”,并梳理了技能類、管理類、素養類的33個課程,年內將安排“送教進企”89場次。這種校企合作的形式為產業工人提供了“從會干到干好”的升級平臺,通過實踐到理論、理論再到實踐的不斷淬煉,將產業工人骨干打造成精英隊伍。
送教多形態,服務職工有溫度
學費工會全額買單、開放式教育教學方式、教學場地設在企業、教師周末赴企業上課、學習期間免費提供伙食……高港區總工會與泰州職業技術學院聯辦的船舶專業學歷班,讓49名職工“足不出戶”圓了大學夢。
近年來,泰州市總工會與南京林業大學、南京審計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等院校聯合舉辦學歷提升班,根據企業需要調整教學計劃,打造定制化課程,多形態、多終端、多通道推送學習資源,實現了“不脫產、不離崗、不離廠”的職工繼續教育新模式。截至目前,職工學員已有1萬多人,發放“職工圓夢”助學金300多萬元。
“現在都是智能化生產線,我常常感覺知識匱乏,難以適應新技術的發展。”江蘇海陽化纖有限公司職工劉光年原本是高中畢業。現在他參加了工會職工學歷提升計劃,報考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本科,即將畢業的他對未來充滿期待,“理論知識豐厚了,我的底氣更足了,公司還建立了學歷待遇提升制度,薪酬也會有所提高。”
對焦職工學歷提升、技能提升需求,優化職工學歷層次與技能結構,泰州市總工會與有關部門聯合制定了一系列激勵機制和實施辦法,要求企業對獲得較高職業資格的職工實行專項津貼,對有突出貢獻的技術工人實施重獎。
江蘇罡陽股份有限公司維修電工華文龍,在泰州市總工會、市人社局聯合舉辦的工業機器人培訓班上進行了為期12天的理論與技能實訓。結業時的競賽考核中,他從全市重點裝備制造企業且具有中級工及以上職業資格的55名學員中脫穎而出、一舉奪魁,被授予“泰州市五一勞動獎章”,企業按同等比例配套向他發放了競賽獎勵。
送教建基地,優化營商環境
泰州市總工會在“教送進企”的過程中還重點打造了一批“示范性產業技能培訓基地”,為企業留住人才注入內生動力,也成為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途徑之一。
作為首批示范性企業技能培訓基地的江蘇能建機電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職工培訓中心,相繼成立了省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江蘇省研究生工作站、企業職工培訓基地,并與中科院上海光機所、南京師范大學等10多所大專院校聯合,基本形成集科研、生產、銷售、培訓于一體的綜合性集團企業。全年培訓職工300多人次,課程設置緊貼企業生產實際,實現了職工與企業的“雙贏”。
今年入選“第二批示范性產業技能培訓基地”的海企倉儲公司,借助黨建“紅色夜校”將安全專題教育融入黨課學習中。同時,開辦“安全生產大講堂”,每周一期,分班組組織職工聽課,并創新講課方式,一改以往領導講、職工聽的枯燥形式,由一線基層班組長、安全員、監督員擔任授課老師,從自身實踐以及親身經歷講安全、講操作,分享自己積累的安全生產經驗。目前,已累計組織培訓4200多人次,提高了職工的技能水平,鍛煉了職工的實操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