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上饒市2025年“書記部長進校園”暨招才引智系列活動(上海站)在東華大學松江校區舉行。東華大學機械工程專業畢業生張佳宇,通過參加當天的現場招聘來上饒工作。經過慎重考慮,他將于6月正式入職江西紅睿馬鋼管股份有限公司,成為一名機械修理儲備干部。“轉正后可以申請人才補貼,享受3年生活津貼。此外,購房還能享受4萬元購房補貼的支持政策……”張佳宇對自己在江西的發展前景充滿期待。
作為一家制造業企業,江西紅睿馬鋼管股份有限公司需要的是與崗位相匹配的人才,以往招聘只能靠自己去聯系高校。“這次活動由有關部門牽頭,免去了企業繁瑣的聯絡工作,也能幫助企業更加精準高效地找到需要的人才。”公司人事專員范菲菲說。
聚焦本地產業發展需求,著力推動人才鏈與產業鏈對接,我省各設區市、縣(市、區)領導干部帶頭赴高校開展引才活動,并以相關高校為平臺推介產業項目、政策等,吸引更多人才選擇江西、更多項目落戶江西。
南昌、撫州、宜春、上饒等地以航空、電子信息、有色金屬、新材料、新能源等當地重點產業需求為導向,前往武漢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上海理工大學等優勢學科專業與產業匹配度較高的高校,吸引人才來贛創新創業,特別是吸引贛籍畢業生回鄉發展。
洪軒今年31歲,是土生土長的贛州人。去年10月,從哈爾濱工業大學攻讀博士畢業后,他通過人才引進的方式,進入洪都集團擔任體系設計師,迅速適應角色轉換,一頭扎進裝備體系技術的研發中。短短半年間,他便主持完成了2項預研課題申報,參與1項“雙千計劃”科研項目,獨立撰寫并提交1項預研項目指南,發表1篇SCI論文,申請1項國家發明專利。
科研人才潛心研究的背后,是有力的人才政策保障。“南昌對人才是真上心,既提供生活保障,又搭建干事平臺。”洪軒說,除了市級人才補貼,集團還提供了協議薪酬、安家費、人才公寓等。更讓他振奮的是,南昌正著力構建航空制造、民航運輸、航空服務、臨空經濟“四位一體”的航空產業體系,全鏈條發力的產業布局為技術人才施展身手提供了廣闊空間和無限遐想。
走進位于撫州高新區的江西中志精密機械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42臺2米高的國產高精密數控機床正高速運轉。頃刻間,一個個微米級精度的零部件已然成型。執行董事盛圣華指著智能化柔性生產線說:“我們將加工誤差控制在頭發絲直徑的四十分之一以內。這種突破性技術創新,使得企業成功躋身美的、格力等龍頭企業的供應鏈。”
這是撫州市推進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的縮影。近年來,該市聚焦打造高端精密制造產業鏈,著力引進鏈上企業、創新資源和技術人才。一方面,該市招引了華啟精密、邁朗精密、華爾拓碳素等一批高端精密制造企業落戶;另一方面,引進高層次人才成立撫州高端精密制造研究院。去年5月12日,撫州在武漢大學舉辦專場引才活動,促成武漢華中數控股份有限公司與撫州高新區管委會簽訂合作協議。不到一年時間,撫州高新區成功獲批2024年度江西省特色裝備制造產業試驗區(高端精密制造),并獲批國家科技重大項目“04專項”接續項目,實現我省在該領域零的突破。
在我省,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南昌與同濟大學合作建立南昌智能新能源汽車研究院,引育數十名各類高層次人才,孵化3家產業公司,成立3年營業收入超1.2億元;景德鎮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合作建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江西研究院景德鎮分院,引進、培養一批高層次人才,申請9項發明專利(授權1項),獲得科技獎勵4項;宜春引進南昌大學陽鋼教授團隊,完成棘胸蛙聯合育種及產業化推廣項目,畝產最高可達2500公斤,每畝利潤達25萬元。
以產業聚人才,以人才興產業,形成人才鏈強、產業鏈優、創新鏈活的生動局面。各地人才與產業“雙向奔赴”的動人場景,正持續為我省“1269”行動計劃的深入實施注入強勁動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