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
今年,982名特殊技能、特殊艱苦行業一線從業人員在廣州入戶,比去年增加7%。日前,廣州為這些一線從業人員發放入戶人員信息卡。他們來自各行各業、各個地區,在城市務工期間努力提升技能、掌握新本領,為城市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我眼中的工匠爸爸,在鋼筋工事業上刻苦鉆研、技藝精湛,去年成為了央企的一名正式員工,還成功申請了廣州市集體戶口,把我和哥哥從湖南老家接到廣州來上公立學校……”日前,在全國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百場宣講進工地”活動上,尹嘉誠小朋友開心地分享了他的故事。
今年11月3日,廣州為2021年度廣州市特殊技能、特殊艱苦行業一線從業人員積分制入戶工作發放入戶人員信息卡,尹嘉誠的爸爸尹喜元就是其中一員。據悉,今年有982名特殊技能、特殊艱苦行業一線從業人員在廣州入戶,比去年增加7%,具有行業工種豐富、原戶籍地分布廣、綜合素質高等特征,為城市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切從“留下來”開始
年近50歲的尹喜元來自湖南衡陽的一個小鄉村,年少時家庭貧困沒能完成學業,20歲左右便外出務工,2011年來到廣東。“因為沒有什么文化,只能在一些建筑工地做苦力,夏天綁鋼筋時經常把手燙出水泡。”尹喜元說。
正因為如此,尹喜元深知學習的重要性。在工地上務工多年,他逐漸感受到了行業的變革,以及對人才的需要。由于工地上畫圖、建模都需要用計算機軟件完成,尹喜元擠出時間讀夜校,補追專業知識。憑著吃苦耐勞的韌勁和進取精神,他在2010年5月入職中建四局一公司,從事鋼筋翻樣的工作。
尹喜元告訴記者,“在這里不僅僅是重復原來的工作那么簡單,更重要的是找到了一個可以提供更多施展空間的平臺。”進入新公司后,他發現有項目專人收集工友的學習需求,提供精準化和有針對性的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已經能熟練運用CAD制圖等建模軟件的尹喜元,不放過每次培訓活動,還在施工過程不斷實踐,從一名苦工成長為一名懂技術、會創新的現代工匠。
想要更好地勝任工作,保持學習的勁頭是必要的,這對從事護理工作的何玉燕來說同樣如此。1983年出生的何玉燕來自廣東省茂名市茂南區文井村,從廣東陽江職業技術學院畢業后,同村的姐姐建議目前護理員需求大,可以考慮去找這方面的工作。
2008年3月,何玉燕成功應聘上了廣州友好老年公寓的護理員崗位。上崗后,班長教她護理員的日常工作服務內容和流程,“當時覺得一切都是那么新奇,但是實際干起來發現并沒有想的那么簡單”。
何玉燕告訴記者,自己的第一個工作就是給老人喂飯,但是老人卻用行動拒絕喂飯,“問老人是菜不合胃口,還是身體不舒服,老人都不回應我,非常手足無措”。孤身一人在大城市打拼的她,非常害怕工作剛開始就失敗,一切只能靠自己,還是選擇硬著頭皮留下來,從幫老人喂飯、洗澡、換衣服這些瑣事開始做起。
用堅持迎接每一次挑戰
遇到困難就要解決困難,何玉燕想起大學老師講過遇事要保持冷靜,積極尋找解決辦法。她拿起老人的床頭卡,細心地了解起老人的信息。原來這位拒絕喂飯的老人林叔才60多歲,因中風雙手不能動才需要喂飯。何玉燕說,“我將心比心想的是,林叔因為中風喪失了一些生活技能,肯定是失落的。”
發現林叔和自己都是來自粵西的同鄉,何玉燕決定用這個為切入點套近乎試試。她用家鄉話與老人交流:“林叔,我來自茂名,我們是老鄉,我也是一個人背井離鄉來到這里工作,現在我來幫助您吃飯可以嗎?”老人聽到鄉音格外激動,連忙點頭表示愿意讓她來幫助喂飯。
解決第一個喂飯難題后,何玉燕并未止步于此,她和老人聊起不想吃飯的原因,才知道是因為吃不慣公寓飯菜的口味。她想到粵西人都喜歡湯泡飯,問林叔想不想吃,老人欣喜地回答“是啊!”何玉燕立即找到班長說明情況,還請營養部為老人特地增加營養湯,老人吃得津津有味。此時何玉燕心里也松了一口氣,“我感覺到好有成就感,能幫到一個人原來是這么快樂的事情”。
今年34歲的林澤華,則在服務農民工子女的10年中收獲了更多快樂。2011年,來自廣東揭陽南隴村的林澤華入職廣州番禺區名智小學擔任英語教師。名智小學是民辦學校,有許多學生都是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同是出身農村的林澤華對這些孩子感情頗深。她從每位學生的學習水平和能力出發,制定成長目標和人生規劃,在個人檔案中記錄每個人的成長。
從英語教師,到教研組長,再到學校校長,孩子們一步步成長的同時,林澤華也肩負起了更多的責任。2020年初疫情發生后,林澤華把家中兩個年幼的孩子安頓好后,立即從家鄉趕回學校,她說,“學校還有孩子需要照看,我是校長,我不上誰上?”連續的忙碌對林澤華來說,是充實,更是在這個城市留下自己的痕跡。
想成長,更想定居
來廣州已經10個年頭的林澤華,不僅獲得了廣州市番禺區第八屆“金雁之星”十佳來穗人員等榮譽,實現了個人崗位上的提升,更親自送一批又一批孩子走向更廣闊的舞臺。一路走來,她對這里的山山水水從陌生到熟悉,“廣州這個城市的感恩、開放和包容,使我能夠更加安心地在這邊生活、安家”。
經過努力學習,尹喜元獲得了鋼筋工競賽優秀選手、廣州市技術創新能手、四局工匠等榮譽,還有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創新工作室,但他始終牽掛著在老家的妻兒,更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享受到城市的學習資源,“在工地工作臨時性強、流動性大,更面臨著夫妻分離、子女入學難等現實問題”。
去年10月,尹喜元被中建四局一公司吸納為自有員工,進入公司“優秀人才享受入戶廣州、孩子可以在廣州上公立學校”的政策范圍。得知這一情況后,他趕緊準備相關材料,準備好迎接和家人在廣州團聚的新生活。12月10日,記者在工地現場采訪時得知,尹師傅的入戶流程已經進展至廣東省人社廳,明年1月份就能收到入戶卡。
何玉燕對提升自己的職業技能也絲毫沒有懈怠,她多次參加院內外護理培訓學習,先后考取養老護理員初級、中級、高級技能資格證書。今年11月,何玉燕作為特殊艱苦行業一線從業人員,收到了廣州市發放的入戶人員信息卡,收獲了在這座城市的新身份。
據悉,此次廣州市發放入戶信息卡的982名特殊技能、特殊艱苦行業一線從業人員,數量比去年增加7%,并在往年入戶工種的基礎上,新增公路養護工、托育照護人員、網格員(含出租屋管理員)、鐵路公安4類工種,呈現出行業工種豐富、原戶籍地分布廣、綜合素質高等特點,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增添了更多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