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剛研發的發動機新型凸輪瓦蓋,位置度、平行度以及加工精度的標準更加精密,我在這里實訓的時候就參與了研發的前期工作,現在已經進入了試生產階段。”日前,在深州市河北瑞豐科技有限公司的高精密測量室內,產品研發調試員劉志彬再次對這款新產品進行了測試。
去年,從衡水科技工程學校一畢業,劉志彬便順利進入河北瑞豐科技有限公司實現就業。“第一年在學校學習文化和專業理論知識,第二年便進入公司開始了實訓。”從模具鑄造到精加工,從設備調試到產品研發,在邊學邊練中,劉志彬的理論知識和專業能力得到了提升。如今,他不僅成為該公司的技術骨干,還當上了師父,帶起了徒弟。
畢業即就業,就業即上崗。劉志彬稱他是學校與企業產教融合的受益者。企業有用人需求,卻招不到合適的人才;畢業生想大展宏圖,卻不符合企業的需求。針對這一人才供需矛盾,去年以來,衡水市出臺多項推動職業教育加快發展的政策措施,打造“雙元制”育人模式,由校企共同負責教學及學生管理,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實現校長與廠長、專業與產業、課堂與車間、教師與師傅、作業與產品、實訓基地與教研中心的深度對接,共同培養滿足企業發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去年初,衡水科技工程學校積極與河北瑞豐科技有限公司開展深度合作,建立了科工瑞豐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對應企業崗位,我們將專業教學內容進行優化和重構,新開設了數控技術應用、3D打印技術、模具裝調與維修、工業機器人應用等7個專業。”衡水科技工程學校、衡水技師學院黨委書記盧站橋介紹說,他們將企業關鍵流程、關鍵崗位需要的技能以及企業最新技術融入教育教學,根據生產崗位的具體工作任務設置教學內容,使知識點和技能點一一對應,實現了把課堂搬進生產一線,將學生學習與企業生產相結合。
“一天跟著學校教師或企業技師學理論,一天跟著技工師傅進行實踐操作,工學交替為學生更快融入企業打下堅實的基礎。‘雙元制’育人模式符合企業實際,又貼近職業現實,讓學生學得來、工作用得上、企業留得住。”瑞豐公司副總經理孟令金說,如今實訓基地已為公司輸送了近百名優秀產業人才,不僅滿足了企業對于高水平技術人員的需求,也為學生創造了更多在產業舞臺上展現才華的機會。
去年以來,衡水市累計下達校企合作專項資金2334萬元。今年,該市進一步加大了校企合作專項資金投入,大力推廣“雙元制”育人模式,對開展合作辦學的職業院校和企業給予補助。截至目前,該市23所職業院校與20余家企業完成對接,共建校企合作實訓基地,形成了學校育人質量提升、企業用工緊張緩解、學生技術技能增長的“校、企、生”共贏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