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家住安徽省馬鞍山市花山區花和佳苑廉租房的低保戶李先生,欣慰地回顧起2023年的收獲。這一年,他有了一份在社區做保潔的工作。雖然收入并不高,但對李先生來說是“雪中送炭”。
43歲的李先生肢體二級殘疾,其妻子患病,父母身體也不好,家里的經濟擔子壓在了李先生身上。2023年,當地相關部門和社區積極協調,為他安排了輔助性公益崗位,在附近小區從事保潔工作。“每隔一兩天就去社區打掃一次衛生,主要是戶外保潔,既不影響照顧妻子,又能增加收入。”李先生告訴記者,除了每月到手的1000余元低保金,又多了500多元收入。
李先生找到了輔助性公益崗位工作,得益于馬鞍山市在“殘有所扶”方面的主動作為。2023年,該市人社、殘聯、民政、財政四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幫扶困難殘疾人就業的通知》,通過開發輔助性公益崗位,實施兜底性就業幫扶,已幫助85名困難殘疾人解決就業問題。
“殘有所扶”是馬鞍山市推進城市困難群眾“困有所扶”集成改革的重要方面。2023年以來,馬鞍山市加大城市困難群眾幫扶力度,通過細化幫扶程序、創新救助舉措、推進政策集成,構建多元化集成幫扶體系。在為城市低保家庭中的高中生免除學雜費,開發殘疾人輔助性公益崗位,打造養老服務“馬上送福”專業品牌,實施低保申報快速通道、綠色通道等方面探索推進制度創新,各項政策在全省范圍內首次探索推行。
馬鞍山市歷來高度重視城市困難群眾幫扶工作。2022年,該市印發了《關于建立精準幫扶城市困難群眾工作機制的實施意見》,筑牢基本民生底線。2023年,該市又將“健全幫扶城鄉困難群眾長效機制”作為主題教育和大興調查研究調研課題,市委深化改革委員會同時列為一號重點選題。為此該市開展多次基層調研,收集并梳理困難群眾問題清單。通過調查發現,與農村地區制度健全、幫扶有效的防止返貧長效機制相比,城市困難群眾的精準幫扶機制尚不完善,且面臨的問題具有復雜性。
構建城市困難群眾幫扶新格局,難題如何破解?馬鞍山市民政局等相關部門赴杭州等地學習經驗做法。經過充分調研,在廣泛征求意見建議基礎上,2023年該市由民政局牽頭起草,最終在全省率先出臺《城市困難群眾“困有所扶”集成改革實施方案》。全市全面梳理涉及低保、特困供養、低保邊緣、支出型困難、其他困難群體的各類救助惠民政策80余項。通過對政策整合運用,針對城市困難群眾困難程度和困難類別的不同,創新和集成分層分類的幫扶措施、幫扶機制等,推動打破政策壁壘、部門壁壘,幫扶救助資源統籌銜接、救助信息聚合共享、救助效率有效提升,實施綜合性、長效性的集成救助改革。
“我們聚焦困難群眾關心、社會關注的養老、救助等領域,充分了解困難群眾所思所想所需所盼,找準癥結、真抓實干。”馬鞍山市民政局黨委書記阮兵介紹。根據方案,2023年該市實施了“弱有所保、業有所就、學有所助、病有所醫、住有所居、殘有所扶、老有所養、善有所為”八大幫扶工程,兜住兜準兜好城市困難群眾民生保障底線。同時,健全動態識別機制、主動發現機制,通過主動發現、快速審核、精準幫扶、跟蹤問效,著力解決城市困難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據介紹,截至2023年12月底,馬鞍山市共保障城市低保對象、特困供養對象、低保邊緣家庭、支出型困難家庭等城市低收入人口16281戶23422人,困難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