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意見》,醫務人員將不再按編制管理,而是全員合同制,并實現同崗同酬同待遇。今后,醫生將真正實現多點執業,可在醫院全職、兼職,或自己開診所。同時,醫學生畢業后,必須在基地內經過3年社會化培訓,才能獲得執業資格證。
改革
改革為了什么目的?
“單位人”向“職業人”轉變
市發改委委員、市醫改辦主任韓曉芳介紹,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影響醫改全局:“醫療行業最重要的是人,但現在恰恰是醫生的積極性沒得到很好的提升。”
此次公布的《意見》提出,建立適應醫療衛生行業特點的人事薪酬制度,改革人事管理制度,讓醫務人員從“單位人”轉向“職業人”;改革薪酬制度,完善激勵約束機制,激活人力資源。“如果‘單位人’的制度不破,就沒辦法改革。”韓曉芳說,事業單位的管理制度,造成醫生資源都鎖在體系內,流動不起來,導致沒有好醫生。
另一個問題是薪酬制度。韓曉芳說,基層政府投入那么多錢搞人才建設,結果人才還是留不下來。醫務人員的薪酬被事業單位工資總額制度鎖死,大家積極性不高,“這種僵化的人事管理制度如果不解決,各方面的改革都推不動”。
如何實現醫生轉變?
醫院實行聘用制同崗同酬
醫生如何從單位人變為職業人?《意見》指出,要創新編制管理制度,落實醫院用人自主權,實行同崗同酬同待遇,逐步實行全員合同聘用制,建立能進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機制。
“我們要逐步淡化編制
管理概念。”韓曉芳說,過去財政按編制撥錢,公立醫院的人不敢走,因為一走編制沒了,相關待遇就沒了。
韓曉芳說,提出創新編制管理制度,就是要把編制背后的利益和待遇剝離,財政不再按編制補貼,“醫療機構根據實際需要來用人,不要老跟政府要編制,今后也沒有那么多編制了”。
韓曉芳說,今后還要實行崗位管理,“現在醫院有兩類人,一類編制內,一類編制外,待遇是不一樣的。今后兩類人要同崗同酬同待遇”。
如何促進人才流動?
醫生可全職兼職或開診所
意見提出,要建立靈活的用人制度,醫療機構可采用全職、兼職等用工形式,與醫務人員簽訂部分工作時間聘用合同。同時,推進醫師多點執業,符合條件的政府辦醫療機構的醫務人員可以到社會辦醫療機構兼職或開辦私人診所。
醫學人才綜合培養體系將進一步完善,并推廣完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養制度,實現從單位培養模式向社會化培養模式的轉變。
醫院職稱制度也要改革,建立適應醫療、教學、科研、管理不同崗位特點的職稱評審體系,實行評聘分開。
“現在醫生都把精力放在做論文上,抄襲的也有,職稱高,可臨床能力很低。”韓曉芳說,醫學人才必須分類管理,各崗位有不同的人才標準。同時,醫生評聘分開,也能讓人才流動起來。
《意見》還明確,探索建立護士社會化培養和執業制度,鼓勵符合條件的護士開設護理機構,提供康復護理服務。韓曉芳說:“護士資源也可以放活,護士的社會化培養、執業,都是下一步的方向。
如何規避灰色收入?
合理提高醫務人員的收入
韓曉芳說:“醫生的灰色收入、紅包回扣,包括周末醫生,大家司空見慣。這實際上就是體制內給得少,才會讓醫生們到體制外去進行不規范的發展,這也帶來了很多問題和風險。”
本市2012年選定了朝陽醫院等5家醫院作為公立醫院改革試點。這5家試點醫院動態調整了工資總額制度,政府允許他們把與績效掛鉤的工資總額制度做大。不過,韓曉芳表示,地方在薪酬制度改革上實權很小,事業單位工資體系由國家定,地方定不了,“我們現在只能做績效,這一塊實際上還有些余地。”
按照《意見》,下一步本市將穩步推進公立醫療機構工資體系和工資總額制度改革,建立體現醫療衛生人才價值的薪酬體系,同時實行與公益性績效考核掛鉤的院長年薪制,合理提高醫務人員收入水平。
反應
變身職業人醫生表樂觀
醫院人事管理、薪酬制度改革后,醫院將變成全員合同制。了解到這一制度轉變后,不少醫生都表示支持與期待。
公立醫院屬于事業單位,目前北京醫生都屬于編制內。一名三甲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表示,醫生與其他職業一樣,也會存在“一旦有了編制便開始混日子”的情況,“把編制去掉,變成定期簽署合同,這樣能有效地保證醫生的職業態度,及時將一些不再適合從業的人員請出”,這位醫生認為,醫生隊伍將可以由此進行整頓。
此外,不少醫生都表示從“單位人”到“職業人”,是醫院人事管理、薪酬制度的積極改變。一名中醫介紹,此前北京市雖然放開了多點執業的數量限制,但他本人還是因難以獲得本單位批準,而無法到其他醫療機構坐堂問診,“未來可以和本單位簽署合同,就能自行選擇全職或兼職,也可以自己決定具體的出診時間,醫生本人對工作時間的支配權增加了”。
相對國外醫生的薪酬,國內醫生往往對自己的待遇并不滿意,變成“職業人”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有醫生樂觀地看待自己的職業前景:“我可以更方便地選擇去私立醫院問診,甚至干脆可以自己開一家診所。”該醫生還表示,醫生選擇多地問診,也能夠有效地方便患者就醫,“有的專家號在公立醫院很難掛上,甚至被號販子炒到了上千元。如果這種醫生能去別的醫院問診,患者就可以多些就診渠道”。
追問
是否所有人員都可兼職?
院長等管理崗位須全職
韓曉芳:醫務人員是技術性的,多點執業可以把醫療資源激活,實現雙向選擇。現在推進的多點執業,只能說是改革的一個過渡性舉措,不是真正的多點執業。說實話,還有些不合理的地方,這邊醫院的錢養著,醫生出去執業了,這叫什么多點執業?現在這種責權利不對等的所謂多點執業,必須改變。
真正的多點執業應該是兼職制度,也就是部分時間工作制度。比如說一位醫生在公立醫院簽約為每周工作兩天,另外三天去辦診所,或到民營醫院執業,這完全可以。但是合同要相應地約定責權利,既然你在我這兒就工作兩天,我就只能給你這兩天的薪酬待遇和承擔相應的責任,其他的幾天跟我無關。
并不是所有的崗位都可以兼職,比如公立醫院的院長等管理崗位必須全職,只有技術崗位人員可以在部分工作時間出去執業。醫院也必須明確哪些崗位可以兼職,哪些不可以。醫院和醫師可以雙向選擇,一旦簽了協議就必須遵守。
醫生兼職期間出事故怎么辦?
健全醫療執業保險制度
韓曉芳:《意見》提出醫務人員要健全醫療執業保險制度,推行醫療責任強制險。完善的執業保險制度,是多點執業必須具備的職業體系。
執業保險在國際上是個非常成熟的制度。受技術局限性,醫療風險與醫療行為相伴而生,畢竟醫師不是神。如果有完善的職業保險制度,在發生風險時,醫生就有社會保險的體系支撐,實現“能進能出”時,就會少很多顧慮,也能解決很多社會風險。
醫生如何實現社會化培養?
基地培養3年方能執業
韓曉芳:現在醫學生畢業后進入醫療機構,也需要經過3年的規范化培訓才能正式上崗,但單位內的培養范圍很窄,培養的人才水平也非常有限,基本上進哪個單位就是哪個單位的水平和特色。
根據《意見》,按照社會化培養模式,政府會認定一批科室齊全、服務能力較強、有優秀醫務人員可承擔帶教工作的醫療機構培訓基地,醫學生畢業后,必須在基地內經過3年社會化的培訓,才能獲得執業資格證。
培訓期間,醫學生的生活不會存在問題,政府財政會給予一定支持,同時醫學生在培訓中也可獲得一定的勞務收入。
這種模式培養出來的人,各個科室都轉過,各種病人都見過,到了醫院或基層醫療機構,就是一個能執業的合格醫生,其綜合處置能力會明顯提升,對于提高醫生診療質量和水平非常有益。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廣告合作 - 網站介紹 - 聯系我們 - 獵頭服務 - 防騙手冊 - | |||
Copyright @ 2020ShuoBo114.com All Right Reserved 碩博人才網 版權所有 第一域名:www.shuobo114.com第二域名:www.hnhyjq.com 碩博人才網是提供人才、招聘服務的人才招聘網站,是國內知名人才招聘品牌,信譽保證。并提供招聘會信息、人才市場信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