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歲的江陰人查曉剛是江陰環衛系統一名既普通又特殊的工人。說普通,因為他就是一位處理泔水的一線環衛工人;說特殊,因為他可能是省內第一個每天收泔水的大學畢業生。查曉剛家在江陰有一家不小的企業,他是家里的獨子,上班的交通工具是一輛價值60多萬的寶馬車。家境殷實的他為什么會做一名環衛工?昨天,記者聯系上了查曉剛,他說,自己還年輕,臟點累點沒什么,就是想找一份穩定的、喜歡的工作,想鍛煉一下自己,在任何崗位只要努力,都能干出成績。揚子晚報全媒體記者丁波
放棄研究所工作,應聘當上環衛工
2011年查曉剛畢業于南京師范大學,學的是電氣工程及自動化專業,剛到上海,就在一家航天研究所從事實驗工作,薪水也不低。但查曉剛的父母希望獨生子能夠回到江陰工作。今年8月份,阿姨告訴他江陰環衛部門正在招聘,查曉剛聽到這個消息后,馬上就辭掉工作回到江陰。應聘者中就查曉剛一名大學生,他順利地被錄取,成為了一名專職處理泔水的環衛工人。
每天到食堂運泔水,一干就十幾小時
記者梳理了一下查曉剛每天的工作軌跡。他每天上午8點30分,會與搭檔老鄧準時出現在一家單位食堂內,收集餐廚垃圾后,用攪拌棒在1米多高的泔水桶里不停攪拌,將塑料、鐵、玻璃等明顯的大塊雜物分揀出來,然后兩人將泔水桶搬到三輪車上,拖到幾百米外的餐廚垃圾處理房。每隔十幾分鐘,兩人將整桶泔水推上升降機,倒入自動化泔水處理機。到了中午12點半到1點半之間,查曉剛再次頻繁出現在食堂,回收泔水。天氣炎熱時,查曉剛與老鄧晚上也要上班,每天工作10多個小時也是常事。
江陰的泔水就地處理變成有機肥,在省內是率先試點的。查曉剛認為,泔水回收這個項目非常有前景,所以干起活來特別開心。泔水味道很難聞,但是查曉剛卻說聞不到,已經習慣了。
在查曉剛工作的一個儲物間,有用蛇皮袋包裝著經過發酵后轉變成的有機肥,還有塑料桶裝著的泔水油。查曉剛說這種味道是經過微生物發酵后產生的酒香,還是濃香型的呢。
三個月下來,他喜歡上這個職業
對于餐廚垃圾的處理,查曉剛干了3個月下來,覺得挺充實的,當名泔水處理工一點不丟人,會一輩子干下去。他說,父母和老婆都覺得現在的工作很好,工作不分高貴低賤,關鍵自己是不是適應和喜歡。他說這個環保行當非常有前景。一開始,查曉剛父母的態度只是希望兒子能陪在自己身邊,找個穩定的工作,鍛煉一下,沒想到三個月下來,他們發現當環衛工的查曉剛是真正地喜歡上了這個職業。
知識真的浪費了?
他邊收泔水邊鉆研對泔水發酵制肥很有心得
對于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畢業的查曉剛,當泔水處理工,是否浪費了專業?
查曉剛說,其實收泔水還是有點與專業對得上的。餐廚垃圾處理機中有自動控制原理、電氣方面的專業設施等,雖然是自動化操作,但是發酵攪拌就要憑借經驗了,投放進發酵艙內的微生物,會隨著泔水的濕度、溫度、物料的構成變化而變化,微生物會根據泔水發酵繁殖,最后吐出的有機肥就不一樣。
查曉剛說,設計機器的北京來的一位博士生曾帶他觀察發酵艙,發現有機肥像粘液一樣,認為是某個環節出了問題。查曉剛就將這批有機肥送回艙內重新發酵,含水量控制在60%,然后及時觀察溫度變化。后來,那些有機肥在查曉剛的實驗中得出了干濕適中的小顆粒狀。
查曉剛當了環衛泔水工后,有了記筆記的習慣,主要是記錄發酵艙內的有機肥的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