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人社部部長尹蔚民直言,今年全國高校畢業生達727萬人,比去年多出28萬人,所以今天我們的話題就來討論大學生就業問題。
嘉賓
陳麗芬:全國人大代表、江蘇陽光集團董事長
張紅:全國人大代表、常州工學院副院長
主持人:
陳郁:揚子晚報南京采訪部副主任
大學生找工作易茫然
主持人:我們在做前期調查的時候發現,有的大學生在找工作的時候,會有一種茫然的感覺,到了用人單位以后,又會發現自己學的知識好像沒有什么用處,請問,學生在就業的時候這種茫然,您覺得他的原因是什么?
陳麗芬:現在的學生第一家庭條件也好,第二在學校只注重理論書本的學習,同時現在還有一個現象,就是網絡時間,有的人很多,來了一兩天、兩三天感覺適應不了,就是上班下班的紀律約束,他們也覺得可能不適合這個工作。
張紅:大學教學體制和社會的脫節,是造成咱們大學生找工作的時候一種茫然狀態的主要原因。比如說現在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在他的人生成長過程當中,他就不是很獨立的。另外,在他選擇自己所學的專業和學習專業的過程當中,對這個專業到底學什么,能派什么用途,我今后怎么樣把所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工作當中去,這也是一個茫然。第三個他可能在取舍的時候,是想地點也要好,今后發展空間也要大,還要收入不錯。
原標題:聚焦"大學生創業" 建議:想當老板量力而行
大學里缺社會實踐基地
主持人:如何讓學生在畢業時知道自己適合什么樣的工作?
張紅:這次政府工作報告當中,也說到部分高校要向應用型轉型。這次我也帶了一個建議來,就希望國家加強大學生實習實訓的保障機制,出臺一些政策。在我們讀書的時候,因為我是行業主管的高校,到企業去,行業的企業他是大學生來接受實習,比如像南化公司,原來專門有部門去管理,而且有一片宿舍就是給全國化工行業的學生來實習,提供他的住宿、吃飯,全都是保證的,現在的企業很難能全方位地提供這一塊兒的職能,所以我還是建議行業協會發揮作用,國家也要拿出一部分來鼓勵、補貼企業在這方面所承擔的成本。
陳麗芬:如果學校主動有這樣一個實習教育的機制,企業還是挺愿意接受大學生來實習的。在這個大學生中間,一百個人中間,不可能說每個人都愿意來,或者我覺得每個人都合適我,但是至少我能夠在更多的人中挑選我有用的,或者是更多的機會有很多學生愿意到我們公司來。
考研“降溫”說明學生理性
主持人:一項統計顯示,今年的考研人數是164.9萬人,和前一年相比少了6.5萬人,這也是連續兩年考研人數在下跌,你們怎么看待考研熱降溫?
張紅:我想不能絕對的因為人數少而是降溫,同樣地我感覺這些年考研是越來越難,可能有一部分就覺得難了,我知難而退,第二個他可能更理性,就覺得我可能更適合于到崗位上,我去創業,到工廠去,到實踐的公司去,直接就業,也是一種選擇,所以我覺得學生現在是更理性。
陳麗芬:現在的大學生為什么更理性呢?他們會準確地判斷自己,然后規劃自己今后究竟是做什么,是在第一線崗位上做,來發展技術方面呢,還是向研究、管理崗位去發展,他肯定對自己有個判斷和規劃,所以很多人說我還不如先工作,先工作完了以后,再考慮今后要怎么樣發展,三年、五年以后我還可以選擇再學習,因為我跟很多的學生交流,所以研究生考試降溫,我覺得也不全是社會上對研究生有什么偏見或者怎么樣的一個原因,而是他們人生目標更明確了。
想當老板要量力而行
主持人:請問兩位代表,很多大學生畢業了,他有創業的夢想,您是成功企業家,能不能給這些懷揣老板夢的大學生切身的一些建議?
陳麗芬:做企業也好,你做公司也好,總之要從小事開始做起,從我做起,這是第一個要具備的條件。第二我覺得他還要有一個堅強的內心,另外還是要抓住機遇,要敢想敢做,要快,機會是稍縱即逝的。
張紅:要有一定的管理知識,不是懂了技術就能創業的。第三就是你情商還要高,內心還要強大,你的心理素質還要好,其次綜合素質、綜合能力要高,在他們邁第一步的時候,就要保持一個很好的心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是說馬上我就能成老板,馬上我就能拿到多少年薪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