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要增加辦公室了?”曾東生一邊接過夏昊強遞交的申請,一邊說一定滿足小夏的要求。
曾東生,是廣東藥學院任命的廣州大學城健康產業產學研孵化基地的董事長;夏昊強則是廣州基奧迪生物科技公司總經理,畢業2年多的中科院博士。
曾東生告訴記者,這已是小夏第三次提出要擴大辦公場所了。2013年2月創辦公司,最初3個人,小夏的公司現在已有80個員工,辦公場所也從幾十平方米擴展到400平方米。
珠江環繞小谷圍,與城區一江之隔的廣州大學城,少了喧囂,多了寧靜。由廣東藥學院和廣州番禺區政府合辦的健康產業產學研孵化基地,掩映于校園東南角的綠蔭之中。2009年掛牌,孵化基地從一張白紙起步,去年便晉身國家級孵化器行列。廣東藥學院黨委書記楊海濤說,大學生創業的平均成功率為20%,而這里卻高達50%。
這個孵化基地在大學生創業入園前,會有一個特別的程序,即先要按照一個標準模式審視項目。基地借用廣東藥學院的技術力量,建立了一個專家委員會,由他們對申請入園的創業項目進行調查與評估;專家給出的意見,對項目的可行性、能否入園起到決定作用。
廣東藥學院孵化基地的這道評估程序,初看像一道門檻,但它實際上是為創業者把脈,減少了創業的盲動與失誤。夏昊強帶著基因二代測序技術和項目計劃書入園時,但往哪個細分市場走并沒有想清楚。專家組看中了團隊的技術實力,建議他們先做二代測序信息的解讀與分析,找到市場的立足點;去年下半年,趕上國家批準二代測序技術應用于腫瘤檢測的機會,夏昊強敏銳地看到了發揮自身優勢的領域,果斷推進業務轉型,專攻腫瘤的精準與個性化治療方向。
開好頭,起好步,這是創業成功的關鍵。剛剛出園的瀚潮公司,眼下在國內生態修復領域小有名氣。當初創業時,這個團隊憑借的就是一個在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奪得冠軍的項目。他們躊躇滿志,一時卻難以找到一試身手的地方。孵化基地與廣東藥學院溝通后,把學院內一個人工湖的水質處理、生態修復工程交給他們。首戰告捷,士氣大振,然后接連攬下外面的工程。羽翼新生,他們便撲向市場。
孵化基地總經理金維剛說,學生創業幾乎都不懂企業管理。他們的日常工作就是與創業者交流、溝通,不斷提升他們的管理水平和境界,讓他們遠離創業風險。基地有一個10人左右的創業導師團隊,天天為創業者提供貼身服務;即便是“含金量”很高的服務,也幾乎是免費提供。
構建大學生創業的服務平臺,是孵化基地的基本功。但廣東藥學院基地把服務做得高出一籌。金維剛說,孵化基地建立了大學創業扶持專項基金,為大學生創業提供租金補貼,為合適的項目引薦風險投資;基地與園區企業共建有一定規模的大學生創業實訓基地,以培育更多的大學生創業基礎人才;孵化基地還計劃利用園區內創業導師資源,與廣東藥學院設立大學生創業學院。
李革是2010年從美國學成回來的博士后,她學的是高分子化工,在美國的大中型藥企從事新藥的研發與產業化。能夠順利地把新藥從實驗室“放大”到生產線,這是李革的優勢,也是國內藥企最為欠缺的技術。
“在美國也想過創業,但一付諸實施,很多問題解決不了”。李革在廣東藥學院的孵化基地,有了如魚入水的感覺。需要什么幫助,廣東藥學院就能快速回應。這里配置多種研發資源的能力,讓李革和同事心無旁騖。
李革說,與其他園區相比,廣東藥學院孵化基地創業成本平均降低30%。目前,他們每年有4—6個專利問世,在研發新藥與新藥轉讓上斬獲頗豐;同時,他們不僅承擔了國家“863”攻關項目,還與其他單位合作共建廣州市新藥技術公共支持平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