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一直在北京,要忍受買不上房的痛苦,意味著可能無法在北京順利結婚生子。當然最主要是和自己創業的人生規劃不吻合,所以選擇‘下海’。”喬衛齊在今年1月參加阿里研究院經濟智庫大會演講時曾坦露他回鄉創業的理由,
職業從核技術員到淘寶店主,工作地從北京城到貧困縣村莊,1989年生人、蘭州大學畢業的喬衛齊成為這個時代大學生擇業的“異類”,為此,黑龍江想發展互聯網 產業的各個縣市請他去講課,甚至省教育廳、團省委以及阿里研究院經濟智庫大會都邀請他分享自己的故事。
喬衛齊2007年高分考入蘭州大學,學核專業,畢業后到北京核儀器廠工作,月薪過萬,還能解決北京戶口,但他工作幾個月后就辭職回到了自己家所在的村莊,做了淘寶店主。
對于為何創業選擇回到經濟相對落后的黑龍江農村,他也有自己的想法。喬衛齊說,相較發達地區,黑龍江農村缺乏創業人才,但這恰恰證明這里有更大的創業空間。
喬衛齊的創業地就是他父母所在的村子——對面城村,這個村子隸屬于國家級貧困縣黑龍江省明水縣,村民去縣城需要坐一個小時的客車。
2013年,他的淘寶小店在自家的民房開張了,這家叫“對面小城”的淘寶店,銷售農產品,以各種雜糧為主。喬衛齊說,我父母也是農民,自己在農村長大,這些生活經歷和經驗是我的優勢。黑龍江有很多好的農產品,但不能優質優價,借助互聯網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剛開始,網店銷量不好,他采取促銷、免費試吃等方式逐漸打開銷售市場,生意一點點好起來。在小店開張不到一年時間,銷售自家生產的大豆、黑豆、大米、小米等農產品5000多公斤,訂單量2000多筆,實現銷售收入10萬元。
2014年,喬衛齊的網店銷售額突破了100萬元,帶動了村里11戶農民種植黑豆、綠豆等雜糧500余畝,促進農民每畝地增收300多元。2015年,為滿足網上市場需求,他與121戶農民簽訂了1400畝雜糧、水稻購銷協議,聘請了8名員工,進一步擴大了經營規模,到目前,訂單量達到2萬筆,實現銷售額140萬元。大部分農民種玉米收入減少,村里種雜糧的農民賺著了。
該村農民賈德明說:“喬衛齊去年和我簽了100畝地的黑豆種植合同,我年底收獲了2.5萬斤黑豆,他4塊錢1斤回收,我凈掙6萬多。今年,我又和他簽了130畝地的黑豆合同,看這行情,今年又很不錯啊!”
村民從這個網店得到的好處還有很多,冬天農閑時,村民可以給網店挑豆子賺錢,不再閑得無聊聚在一起打麻將了。
現在,喬衛齊還是農村淘寶合伙人,“對面小城”除了幫農民網上購物、銷售農產品外,還提供電話費繳納、存取款、查詢農產品價格等服務,增加了阿里巴巴螞蟻金服新農貸業務。
村民過去購買重要生產物資及生活用品要乘坐1個小時左右的客車去縣城,來回得差不多一天的時間,費時費力還要搭路費。現在只需要到喬衛齊的村淘服務點,在阿里巴巴“村淘”網站上隨意挑選。不用買電腦,不用會上網,就像逛商場一樣在村淘服務站選購商品。
一棟普通的民房,只是門口多了“對面城村淘寶代購服務點”“明水縣青年電商創業帶頭人”的招牌,卻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著這個小村。
目前有些村民已經非常依賴網購,喬衛齊說,有一次,村里一個大媽到村淘服務點要網購一個兩元錢一副的套袖,工作人員告訴她5個才包郵,買一個不劃算,推薦她去附近的商店買。大媽卻說,我不,我就要在這買。結果就買了5個套袖。
喬衛齊說,農民一向對于生產資料的購買比較慎重,就在前幾天,他的服務點卻賣出了20噸化肥,這讓他覺得農村市場大有可為。下一步,他將由開店轉變為專業的電商服務提供商,把所在的村建成雜糧專業村,把“對面小城”打造成集電商、服務、培訓為一體的創業平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