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職業教育是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然而長久以來,在人們的認知中,職業教育似乎只是一條羊腸小路。”職業學校低人一等“、“技術人才社會地位低、待遇差”、校企合作企業動力不足、政府扶持力度弱等問題始終纏繞著正在急速發展的中國職業教育。
在”中國制造“正在走向”中國智造”的當下,社會對技術人才的需求越來越旺盛。只有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讓職業教育從羊腸小路變成陽光大道,“中國智造”才會更早實現。
“中職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連續9年超過95%,高職畢業生半年后就業率連續3年超過90%。” 教育部長袁貴仁,在今年2月24日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所做的報告如是說。
然而在職業教育就業熱的另一面,卻是不少職業院校常年遭遇報名人數持續低迷的尷尬。由于社會對職校文憑歧視、就業質量總體偏低、政府支持力度不足等原因,職業教育發展困境重重。
為此,專家呼吁要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讓職校的大門,能夠真正被學生和家長所待見。
出口“旺盛”,進口“蕭條”
“技術工人能做的事情,博士還真干不了!做實驗搞研究,儀器設備壞了,隊伍里的研究人員都沒轍,但來一個有經驗的技術員,就能搞定。”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萬寶年認為,技術工人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中不可或缺。
不僅如此,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的一份書面發言還顯示,當前我國勞動力供給與需求失衡的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技術工人缺口仍然很大。“目前, 我國技能勞動者僅占就業人員的20%,高技能人才只占技能人才的25%,且大部分集中于傳統制造行業,勞動力技能水平與市場需求還不適應。”
一方面是市場對技能型人才需求旺盛、職業學校學生出口“旺盛”;另一方面卻是職業教育招生難盡如人意,進口“蕭條”。
對于中職生源來說,大部分初中畢業生選擇進入普高,只有極少一部分人才去讀中職。有些中職學校一年只能招到幾十人,教工數量甚至大于在校生數。
全國政協委員、四川現代教育集團董事長蘇華說,2014年,全國普通高中招生人數796.6萬人,中職招生619.8萬人,普職比約為 1.3:1,遠低于國務院文件提出的“總體保持中等職業學校和普通高中招生規模大體相當”的要求。2010年至2014年,全國中職學校減少2063所, 其中民辦中職校減少25%,在校生減少38%,專任教師減少28%。
高職生源也同樣如此。據教育部的統計數據,2004年,高職院校招生規模占到整個高等教育的47%到48%。而2014年,高職院校招生人數僅占39.5%。
據此前媒體報道,2014年陜西省發布的專科院校正式投檔情況的統計數據顯示,在陜西參加招生的597所文史類院校中,139所院校在該省遭遇“零投檔”,理工類640所院校中,“零投檔”院校多達181所,不少高職院校已連續多年出現嚴重的生源不足。
職業學校低人一等?
除了生源減少、高考錄取率提高以及參加“洋高考”人數逐年增加等原因之外,職業教育本身存在的問題成為其招生困難的重要原因。
“很多人認為職業學校是低人一等,孩子考上普通大學要招待親友,考上職業學校不敢出門,社會認識有差距。” 全國人大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主任委員柳斌杰說,而在一些發達國家,職業教育恰恰是最貼近社會的一類教育,非常受歡迎。
“我無論如何也不會讓孩子上職專。”在實際采訪中,這是許多當了一輩子工人的父母的心聲。
人們對職業學校的偏見,與職業教育就業質量總體偏低有很大關系。記者調查了解到,大多數職校畢業生只能選擇待遇偏低、不穩定、缺乏福利保障的工作。一份關于中職畢業生就業情況的調查表明,中職生高就業率難與“高福利、高收入”畫等號,八成中職生起薪在2000元以下。
不僅如此,在擇業、升學、報考公務員等各個方面,普遍存在對職校生的政策限制和歧視。“找工作時,很多企業一聽到我是大專畢業的,連簡歷都不 看,就直接把我拒絕了。還有事業單位和公務員,大部分崗位都要求本科學歷以上,我連考試的資格都沒有。”畢業于福建某高職院校的吳杰告訴記者。
原本應該形成技能門檻的職業資格證書也面臨含金量下降的境遇。長春職業教育學院汽車分院副院長成玉蓮說,學生在校期間考取的證書并不被企業認可和看重,他們和沒有經過任何培訓的社會招聘人員相比技能更高,待遇卻相當。
除此之外,政府對職業教育扶持政策不足、職業學校辦學條件差、師資力量弱等因素,也都削弱了職業學校對學生的吸引力。
面對職業學校招生難的問題,蘇華認為應該增加職教高考,因材施教。中職學生必須從“就業為主”轉變為“升學就業并行”:普通高中畢業生和中職學生兩類教育應對應兩類考試,增加設置面向中職生的職教高考。
但也有專家表示,職業高考只是一種形式。如果不從根源上解決技能型人才社會地位低、待遇少,政府對職業教育投入不足的現狀,那么職校的大門,就難以真正被學生和家長待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