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外語實驗小學校長張敏一直提倡親子教育,在他的個人公眾號“樂爸生活家”里,發布的都是“做父母這件事,別人無法替代”這樣的調調,但說起全職媽媽的話題,張敏卻一再表示,這是個需要深思熟慮的問題。
“我強調孩子要父母自己帶,但并不鼓勵大家辭職,去做全職媽媽或爸爸。”張敏這么說是有原因的,當過17年校長的他見過不少由全職媽媽帶大的孩子,身上的問題也不少。
有一位五年級男生,爸爸忙于工作,媽媽全職在家管他,因為寵愛無度,男生沉溺于網絡游戲,得了癔癥,媽媽經常苦惱抱怨,結果弄得夫妻關系也非常緊張。
因為父母對孩子教育越來越重視,二孩家庭增加,加上部分媽媽難以協調好工作和養育的關系,選擇做全職媽媽的逐年增加。張敏從自己學校的家長群里也有明顯感覺,他說,對全職媽媽到底是好是壞,一直爭論不斷。但如果是負能量滿滿的全職媽媽,對孩子的傷害反而更大。
“畢竟全職媽媽不等于全職太太。”張敏表示,從字面意思也能看出兩者間的區別,媽媽更強調家庭教育的意義,而太太則是夫妻關系的體現。所以,要當一名稱職的全職媽媽,并不是辭職在家帶孩子就夠了,她需要把全職媽媽當做一份事業來做,而不是混日子。
如果只是希望家里多一個人來帶孩子,把自己定位在做做家務看牢孩子,那還不如花錢請保姆。張敏給全職媽媽下的稱職定義是,要讓自己陪伴孩子成長,懂教育,并且有自己的生活。
所以,在考慮全職照顧孩子前,張敏說,爸媽可以對照下面4個問題想清楚——
家庭經濟收入是否穩定并足夠?這是首先要面對的。雖然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也是萬萬不能的,經濟收入會直接影響家庭的幸福指數。
全職一方自己的意愿是否強烈?是現實所迫,無奈選擇,還是為了逃避工作的壓力,或者是真心想陪伴孩子成長?“要我做”和“我要做”,兩者間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媽媽自身有強烈的意愿,愿意用心陪伴孩子成長,享受和孩子共同成長的點點滴滴,那就可以考慮做全職媽媽。
媽媽自身的性格和素質是否適合?全職媽媽也需要不斷學習實踐,不斷改變和完善自己,要有自己的業余愛好,要為隨時重返職場做好各方面的準備。如果本身是個心態不好,不會自我調節的人,整天會因為家務和孩子的事抱怨嘮叨,這樣的全職媽媽對孩子、對家庭反而會有傷害。
最后一個問題是,家人特別是丈夫是否理解支持?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愛母愛缺一不可。如果,家中有了全職媽媽,有些爸爸更覺得養育孩子的責任理所當然由媽媽來承擔,那樣就非常糟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