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在廣西來賓市一個農民家庭的韋首,好不容易跳出農門考入廣西大學學習哲學專業,畢業后卻并沒有像大家期待的那樣留在城市做一名白領,而是帶著女朋友來到北海市銀海區平陽鎮跟泥巴打起了交道,搞起了蚯蚓養殖。
從一窮二白,到在北海買房安家、結婚生子,帶動周邊10多戶農民一起養殖致富,韋首只用了兩年多時間。這期間,他和一道創業的妻子不僅要面對很多常人難以想象的臟和累,還要面臨極大的技術風險和市場風險,但好在都挺過來了。
“學哲學讓我做事情能看得比較遠。”韋首說,盡管蚯蚓養殖跟他所學的哲學專業風馬牛不相及,但很多時候一件事能否做成功,跟做事者的眼界和胸懷很有關系。
廣西第一個把蚯蚓賣到外省的大學畢業生
“哲學是最冷門、最難就業的專業,整個廣西只有廣西大學開設了這一個班。”韋首直言不諱地說,班上的同學要么考研,要么學第二專業。
大學期間,韋首一邊學習,一邊在社會上找各種各樣的實習機會,人力資源、白酒銷售,也在外聘的銀行幫忙拉過貸款、賣過保險,嘗試過多種工作崗位后,他發現這都不是他想要的。
2012年畢業后,韋首與女友一起來到北海,起初在一家朋友開的農業公司上班。在公司老板的指點下,從小就愛養小鳥、養龜的韋首突然發現了一個他感興趣的養殖項目——養蚯蚓。
蚯蚓可以入藥、可以用來做魚餌,蚯蚓糞更是優質的有機肥,而且蚯蚓養殖的周期短、見效快,符合環保可循環的社會發展趨勢。韋首一邊在公司上班,一邊去周邊成熟的養殖基地學習考察,去書店、網上搜索各種技術資料,花了8個月時間進行調研籌備。
當時國內蚯蚓養殖在北方地區已經形成較大規模,但廣西卻并沒有多少人養殖。因為北方雨季集中在七八月,可以大規模露天田養,而且當地發達的畜牧業為蚯蚓養殖提供充足糞源;而南方一年四季都下雨,蚯蚓怕雨,必須建大棚,養殖原料也比較受限,這些都增加了養殖成本。
經過分析,韋首也發現了亞熱帶地區具有很多獨特的優勢:廣西四季高溫,每年可以比北方多養殖幾個月,雖然總體成本比北方高,但每畝地的產量也高。通過多方打聽,他在北海和欽州找到當地用木薯片加工乙醇后的廢渣,特別適合用來做蚯蚓養殖原料。
盡管準備比較充分,但實際操作起來依然困難重重。韋首還記得,他好不容易湊了兩萬多元買回來的第一批種苗,當天晚上就死了一大批,損失了3000多元。“后來才發現,之前跟養殖戶取經時,他們不希望技術外傳,給我們的指導比較保守,導致我們在基料處理方面出現問題。”
籌集資金是每個創業者都會遇到的難題,韋首依靠大學期間參加社團多的優勢,跟舍友、團友四處動員,籌集了幾萬元的前期投入。韋首的妻子畢業于廣西大學文學院,在她的幫助下,兩人一同參加了在天津舉辦的一個創業大賽,因為項目計劃書考慮得很周到,現場演講和PPT展示也很到位,他們的項目獲得了這次比賽的二等獎,得到了主辦方15萬元的免息借款。
依靠這些錢,他們建起了大棚,還買了鏟車、三輪車,并發動周邊農戶養殖以形成規模效益。
如何打開市場,是大學畢業生韋首和傳統養殖戶區別最大的地方。很多傳統養殖戶都依靠經銷商上門收購,但經銷商往往把收購價壓得很低,導致養殖戶利潤很薄甚至虧本。而韋首想到了利用網絡,他把銷售信息發布到相關的論壇、貼吧上,很快便有外地的商家跟他聯系采購。
“盡管一開始都是一些量比較小的客戶,但對于創業初期的我們來說非常關鍵,解決了現金流的問題。”韋首說,當時整個廣西只有他們敢往外地發貨,為了降低物流成本,他們一家家車站去打聽,尋找運行時間合適的長途車。最初往外地發貨時,因為經驗不足,經常出現包裝箱發熱導致蚯蚓死亡,或是密封不嚴,蚯蚓爬到長途車行李箱里的狀況。
回首那段經歷,韋首形容說“真的是血淚累積起來的”,他沒少挨車站司機罵,也常常虧本為外地客戶補發運輸途中損失的蚯蚓。因為他的誠懇本分,一些客戶還指點他包裝時應該如何放土和冰。
韋首的誠懇還體現在他的大度上,每件20斤的貨,他發貨時往往還會多給一斤。他的口碑在行業內積累起來,向他要貨的客戶也越來越多。現在韋首的蚯蚓已經賣到四川、湖北、湖南、江西、福建、浙江等諸多省份。
臺風刮不走的樂觀和堅持
正當韋首的蚯蚓養殖事業開始步入正軌之時,一場突如其來的臺風,將他從創業的波峰拉回了谷底。
2014年7月19日,超強臺風威馬遜登陸北部灣,天氣預報風力達到12至13級。臺風來臨的當晚,擔心大棚被吹壞,韋首整夜都守在旁邊的宿舍樓里,
在北海當地的論壇上有一個威馬遜臺風的實時報道,韋首還記得當晚刷論壇時,一開始天氣預報說是風力13級,沒過多久就變成了15級,最后最大風力變成17級。在搖晃的宿舍樓里,不遠處鋼管砸落的聲音不時傳進他的耳中。
后半夜風小些了,韋首冒險打開房門,頂著風雨鉆進面包車里,想開到大棚邊看看情況。剛一出門,他的頭燈就被雨淋壞了,他搖搖晃晃地鉆進車里,都不敢拉手剎,“怕一拉車都飛啦!”
等了好一會兒,風稍微小些,他把車開到大棚旁時,眼前的慘狀“像經歷了一場世界大戰”,除了大棚的骨架還在以外,其他的東西全被吹走了。“當時已經不是想賺不賺錢的問題,而是保命的問題。”擔心大棚上的鋼管繼續砸落,韋首把車停好后,抱著頭就跑回宿舍了。
由于棚頂被掀翻,加上接連10多天的停電,導致棚內養殖的蚯蚓大面積死亡。韋首連續5個月沒有貨賣,那一年的損失達20多萬元。
臺風過后,北海有七八家跟著韋首養殖蚯蚓的農戶表示不愿意再養了。但韋首沒有放棄,“說實在的,我們年輕人除了年輕沒有別的資本。慢慢繁殖,一條變兩條,兩條變4條,這樣半年時間就可以全部恢復起來了。”
韋首的樂觀和堅持再次為他帶來了好運。了解到他遇到的難題后,共青團北海市委下轄的北海市青年創業促進會,幫他申請了5萬元的免息青年創業扶持資金,韋首的蚯蚓養殖事業又重新走上了正軌。
在韋首看來,創業始終伴隨著風險與困難,比如現如今,隨著國內宏觀經濟的整體下滑,出口貨物變少,導致貴州到沿海的回頭車也少了。以前他發一車有機肥到貴州只要每噸150元,但現在運費漲到了每噸300元。如何適應外界環境,降低成本成為他目前思考得最多的問題。
即使碰到再多困難,韋首也堅信自己能一路走下去。因為促使他創業的是他對這個行業的興趣,而不是這個行業是否最賺錢。
“現在年輕人出來創業,80%的專業都不對口,這很正常。”韋首說,創業對一個人后續的學習能力要求特別高。當初在大學學習哲學專業,使他掌握了認識世界、處理問題的方法,這也是受益終身的。
韋首堅信,在未來,蚯蚓養殖是一個極具潛力的行業,光是南寧這一座城市垃圾填埋場每天就能分揀出上百噸的有機廢棄物,分解和處理這些有機廢棄物,蚯蚓可以大顯身手。而且將來還可以讓蚯蚓進入家庭,除了養龜喂魚外,還可以處理廚房垃圾,繼而生產有機肥,直接用于生產綠色健康的陽臺花卉和陽臺蔬菜,形成良性生態循環。
“現在很少有人關注這個領域,覺得這行不賺錢,但我想慢慢去試,萬一成功了呢?”韋首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