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2015年的調查表明,近一半的海歸對自己的工作不太滿意,八成認為自己的薪資沒有達到預期。據另一項調查顯示,同樣在海外留學完成學業(yè)、在海外工作的人相較回國工作的人,對工作的滿意者更多。當初無論心甘情愿還是迫不得已選擇歸國的他們,是否曾后悔回國呢?
為何選擇回國
有人堅定有人愁
當初是主動回國還是被動回國,這直接影響著海歸面對國內生活時的心態(tài)。
蒯治任畢業(yè)于白俄羅斯國立大學,2005年回到國內發(fā)展。他曾在白俄羅斯生活3年,但回國的想法一直很堅定。“我出生在軍人世家,爺爺、姥爺、父親、叔叔都是軍人出身,母親是一名警察。從小在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中長大,親人和家庭對我的影響特別大。”由于家庭氛圍的耳濡目染,蒯治任有著一種深切的家國情懷。這種情懷促使他回到故土。
“有國才有家。學成回國,為祖國作貢獻和實現自我價值。這是我一直以來最直接的想法。”蒯治任說。
與蒯治任不同,有人在是否回國的問題上經歷了長期的糾結和猶豫,想法也發(fā)生過改變。
“澳大利亞的生活太過安逸。選擇回國,是因為不想年紀輕輕的就過這么安逸的生活。”潘民(化名)曾在澳大利亞南澳大學留學,畢業(yè)之初未曾想過回國,于是留在當地工作了3年。但簡單安逸的工作、節(jié)奏緩慢的生活,讓他逐漸感到自己作為年輕人的斗志和活力在慢慢消退。
“在國外,要過得舒適安逸很容易,但想躋身主流社會很難。我在上學期間做過很多兼職,畢業(yè)后也嘗試過不少工作,經歷這些之后讓我發(fā)自內心地想為自己而活。”因此,即便很多親朋好友難以理解,他最終還是選擇放棄穩(wěn)定的工作回到國內創(chuàng)業(yè)。
肖瑜(化名)曾在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留學,于今年年初回國。她在留學期間本有移民的想法,但最終這個念頭在與家人商量后放棄了。“因為家人都在國內,國內朋友也更多。自己一個人在異國他鄉(xiāng)生活太孤單。”
回國都有適應期
工作總有不如意
談起回國后的生活,也許會聽到不少海歸說起一開始的不適應。這種不適應因人而異,但多是由于中外文化差異引起的。
面對剛回國時的不適應,一部分海歸轉變自己,慢慢地接受;另一部分海歸卻在經歷了較長時間的糾結后仍難以習慣,導致無法很好地融入國內的環(huán)境。
海歸對于自己回國后的生活是否滿意,在很大程度上還會受到工作狀況的影響。
蒯治任回國工作了8年后開始創(chuàng)業(yè),開辦了慧華科技有限公司。他表示,在回國后工作和創(chuàng)業(yè)過程中,遭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難,遇到過不同類型的問題。“尤其是在創(chuàng)業(yè)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更多,財務、勞資、保險、稅務等,對于學習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yè)的我來說,都是不小的挑戰(zhàn)。”
肖瑜回國至今沒有找到一份自己滿意的工作,所以還沒有就業(yè)。“作為應屆畢業(yè)生,我覺得自己能力還不夠。我讀的專業(yè)偏重于理論,缺乏實踐,沒有技術含量。”她坦言,由于自己缺乏實際工作經驗,再加上國內的就業(yè)市場競爭壓力非常大,使其在找工作的過程中遭遇到不少挫折。盡管有海外留學的經歷,也沒有為她帶來太多的加分。
雖然就業(yè)過程并不順利,但肖瑜的心態(tài)卻較為樂觀:“找工作就和找對象一樣,要雙方滿意才行。想找什么樣的對象,就得先讓自己成為與之相匹配的人。我選擇先實習,就是希望能夠借此鍛煉自己。”
難免想念與抱怨
但不后悔回國
我們采訪到的這些人,雖然回國后在工作和生活中有著這樣或那樣的不如意,但對于“是否后悔回國”這一問題的回答卻出奇一致——不后悔。
“談不上后悔,就算留在國外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肖瑜說,“只是有的時候會想念在國外大學時代的生活,想念那些無憂無慮的日子。”
潘民回國后的創(chuàng)業(yè)之路充滿艱辛和挑戰(zhàn)。他坦言:如今每天的日子都在面對問題、解決問題中度過,與在澳大利亞的生活相比有太多的煩惱和憂愁,但也更加充實和滿足。“我不后悔回國。雖然我也不敢保證未來會不會再回到澳大利亞。但是現在的創(chuàng)業(yè),只要能堅持,我就會一直堅持下去。”
“在比較煩躁的時候,我也發(fā)過一些牢騷,但這只是個人情緒的調節(jié)方式而已。”蒯治任說。他的祖輩是參加過抗日戰(zhàn)爭的老軍人,父親是鐵道兵,叔叔是空軍。他們都為新中國的誕生和建設付出過鮮血和汗水,因此蒯治任對祖國和黨有著很深的感情。“每每想起姥爺身上大大小小的槍傷疤痕,每次坐在火車上看著通往遠方的鐵軌,我都覺得我應該沿著先輩的腳步繼續(xù)前行。祖國即使有不完善的地方,我們也應該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她變得更加強大、更加美麗。”
“所以,我不后悔回國。作為一名中國人,我有一種主人翁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蒯治任堅定地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