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更換工作的理由多種多樣,有人是主動更換,有人則是出于無奈。
對工作的滿意度低,是海歸換工作的主要原因。他們對自身的期望較高,回國后不愿意從基層做起。可事實上呢?他們對國內的職場環境和工作并不熟悉,缺乏在國內工作的經驗;而國內企業在招聘時又對這一點非常“敏感”。同等學歷和同等技藝水平下,企業更傾向于招收本土的求職者。
這一“短板”使得海歸難以順利找到滿意的工作,或者說沒有令其滿意的職位提供給他。
丁紹棠曾在澳大利亞西悉尼大學留學,于2004年底回國,現在北京工作。他說:“我在國外學的是國際金融專業,回國后我先是就職于一家規模較小的投資銀行。但我卻希望能夠去一些大型國際投行錘煉自己,比如:摩根士丹利、中國國際金融公司等。”大多數海歸在擇業時都渴望更高、更廣闊的平臺。而當這種期望難以實現時,他們往往會采用不斷跳槽的手段來接近自己的預期目標。
海外受教育的經歷,使得大多數海歸會優先選中外資企業。但國內商業局勢近年來變化很大,外資企業自身也處于不斷變化之中。當出現企業被收購、企業人事策略調整、中國區業務終止等情況時,海歸就只能想一想是否換一份工作了。“回國后我選擇到荷蘭銀行上班,并在那里工作了3年。但后來蘇格蘭皇家銀行整體收購了荷蘭銀行,并拆分了其在中國的業務。在那個階段,公司處于一個非常動蕩的狀態,我們的團隊也因此解散了。而我也只能抱著遺憾從公司離開。那次換工作令我感到相當無奈。”丁紹棠感慨道。
好事還是壞事?
報酬增加,“損失”的是踏實
劉亞鵬(化名)曾就讀于法國國立高等先進技術學校,回國后他已經換過好幾份工作了。據他介紹,在同一行業內換工作,薪酬一般會有所提升;若是跨了行業,換工作時薪酬可能會略微調低。但當度過那段適用期后,待遇常常會迅速地增長。
換工作確實是海歸獲得更高薪酬的一個途徑。但是更多人的目標卻不止于此。“換工作給我帶來的最大好處并非是薪酬方面的提升,而是職業技能、資源積累等方面的收獲。比如,在前幾份工作中積攢下來的工作技能、經驗以及資源等,依舊能夠在新的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劉亞鵬說道。
但也有觀點認為,頻繁換工作會使得海歸離其目標越來越遠,原因是企業在招聘時會考慮到員工的忠誠度。對于這樣的說法,劉亞鵬認為:“有個別企業在招聘時確實會考慮到這個因素。但現在大部分企業在招收員工時,一般都采用內部互推的方式。而有經驗的員工大多有過好幾次更換工作的經歷,所以現在企業也很少關注求職者是否更換過工作、換過幾次工作。”
國宇曾就讀于澳大利亞中央昆士蘭大學,他認為:“如果只是希望在薪酬待遇方面能夠獲得更多的收益,那么換工作確實能夠幫助他們實現這一訴求。但這一做法并不適合所有人,需要仔細斟酌。實際上,在每一份工作中,能否學到東西才是最重要的。就我個人的經驗而言,頻繁地換工作并不好。如果一個人能夠長時間地待在一個行業內、一個公司里,兢兢業業,也未嘗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跳槽為何又后悔?
對新單位和新領域缺乏研判
換工作既有可能幫助海歸達成他們的目標,但也可能會適得其反。因為在換工作的過程中充滿了未知,難以預料的情況非常多,每一次都是在冒險。
劉亞鵬說:“我曾經在法國興業銀行獲得過一份不錯的工作。但工作時間久了,有些倦怠,便想換一份更好的工作。我辭掉了興業銀行的工作,跳槽去了‘路透金融’上班。但沒過多久,路透社便被加拿大湯普森集團收購了。在收購后的初期,企業內部一團糟,連工作都難以展開。當時我感到非常后悔,怪自己做決定過于草率。吃一塹,長一智。這使得我在下一次換工作的時候更加謹慎,充分吸取之前的教訓,事先考慮好各種結果。”
國宇曾出于興趣而選擇換工作,但是在換工作前他并沒有仔細、全面地考慮好。因此,那次換工作的經歷給他帶來了不愉快的回憶。“我工作涉及的是一個全新的領域,行業前景非常不錯,我對此非常感興趣,便辭掉工作,與人一同創業。但在那之前,我對于那個行業以及合伙人的了解很少。工作了一段時間后,發現自己與合伙人在性格、價值觀以及奮斗目標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出入,難以磨合,鬧得非常不愉快,最終不歡而散。”他惋惜地說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