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麻豆-男女交性高清视频无遮挡-亚洲午夜久久久久久久久电影网-国产自在自线午夜精品视频在|www.hnhyjq.com

碩博人才網

中國經歷最大海歸潮:有人打算出去,而他們選擇回來

  導讀

  中國正在經歷最大的海歸潮,十多年前每送出7人留學,迎回一人,現在八成人會回來。

  有人問他們:“人家都往外跑,你們都往回跑干嘛?”而在很多海歸的內心深處,卻心存悔意。他們后悔的并不是回國本身,而是回國遲了。

  2013年4月24日,歐美同學會在北京舉行“鄧小平時代與未來三十年”論壇,《鄧小平時代》作者、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前主任傅高義教授(Dr.Ezra Feivel Vogel)演講并座談。視覺中國供圖

  命運之力有時變幻莫測——很多年前,趙海平登上赴美國的飛機時,以為自己踏上了一條“不歸之路”,此后的20多年一再證明了這一點。他是中國一個省份30年前的高考狀元,畢業于美國的名牌大學,在世界高科技之都硅谷擁有成功的事業,加入了美國國籍,把父母也接到了美國。一個典型的“美國夢”的故事。

  但在2015年3月,命運顯示了它神秘的力量:趙海平辭掉工作,坐上了飛往中國的航班,重新尋找機會。

  連他的新雇主起初都不太確信他的決定。一位招募他的人力資源經理回憶,他的到來“大家都沒想到”。

  趙海平是臉書(Facebook)的第一位華人工程師,因做了一項軟件優化從而為公司節省數十億美元而為人稱道。

  但是現在,他感到自己回來得有些遲了。他注意到,回國熱已經持續了一個時期,特別是在李彥宏等人回國之后。2000年回國的李彥宏創辦了百度。

  “我意識到了,很多人已經回去了,國內的機會太多。”趙海平對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說。

  起初,他沒有兌換足夠的人民幣,向朋友借了10萬元用于周轉。在杭州,他租下房子,分別購買了中美兩國的醫療保險,一年申辦一次工作簽證,忍受骨肉分離的痛苦。

  “國內互聯網的規模是超出我想象的,”他說,“你沒法想到——哦天啊,中國的盤子可以做得這么大!”

  遵照臉書離職者的傳統,趙海平在臉書上張貼出自己的工牌,附上一段告別語。他稱自己在中國找到了用武之地,要繼續“成為最偉大的計算機科學家的夢想之路”。

  洄游

  如同太平洋中一條洄游的魚,趙海平正處于一股清晰的潮流中。從東到西,從西到東。在2015年,這股潮流攜帶著40多萬條大大小小的“魚”。它們穿越地球上最廣袤的水域,到太平洋西岸尋找餌料豐富的棲息地和產卵地。

  本世紀以來,中國大陸經歷了史上最大的海歸潮。2000年有38989人出國留學,這一年回國的留學生只有9121人。而在2015年,兩類人分別達到52.37萬和40.91萬。

  中國在1978年改革開放后打開國門,派出留學生,時任國家領導人鄧小平說,“要成千成萬地派,不是只派十個八個”。由此發端的留學潮為這個國家形成了龐大的海外人才儲備,到2015年年底,累計有404.21萬人。

  人才儲備伴隨著人才逆差。逆差最大的一年,每送出7人留學,才會迎回1名海歸。大量游子羈留海外的問題困擾著中國。

  20年前,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碩士李才偉與班長劉圣坐著同一架飛機,去了美國同一所大學。與大多數人一樣,他以為自己不會回頭。

  如今,他們都降落到了中國。劉圣2010年從硅谷拿到風險投資,在蘇州創辦了一家企業,李才偉則從硅谷搬到杭州,成為螞蟻金融服務集團的一名從事風險控制的架構師。

  李才偉記得,當年30人的班級有25人赴美留學,劉圣是回國的第一個。他認為這一波回國潮始于2010年。

  在2009年他也有過機會回國,但放棄了。他歸咎于自己當初不具備那樣的視野。

  很多海歸都后悔了,后悔的不是回國本身,而是回國遲了。

  李才偉的同事俞本權,在升職前夕離開谷歌(Google)。他說,他在硅谷認識的華人中,已有20多人回國。大部分在BAT(中國三大互聯網企業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的簡稱),少數自己創業。

  在他的硅谷華人朋友圈中,2001年談論最多的是子女教育等話題,沒人討論回國。2010年有人陸續回國,回國的方式多以外企雇員身份派到中國。再后來,逐漸有人進了BAT,2014年前后出現了回國創業者。

  而他本人,自2010年開始,頻頻被中國企業委托的獵頭公司試探。

  幾年前,俞本權與李才偉在硅谷的公司有過交集。如今,他們在杭州的同一家企業又相遇了。

  正如趙海平到達杭州時,不出意料地在這里遇上了臉書的前同事。

  回國不再“毅然”

  更精確的統計數字顯示,大潮比這些人所感知的更早。

  2002年,中國被世界貿易組織接納的次年,出國與歸國人數之比達到本世紀以來最高的6.94∶1。

  此后,差距不斷縮小。2010年,2.11∶1;2015年,1.28∶1。

  少數人的選擇成了多數。到2015年年底,已完成學業的中國留學生中,回國的占了八成。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主任王輝耀指出,中國的發展模式曾經依靠“人口紅利”,未來30年,要靠“人才紅利”。

  全球最大職場社交網站領英(LinkedIn)的服務器,更直觀地觀測到了趨勢。

  從領英向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提供的數據來看,2010年至今,35歲~44歲回國的成熟人才,從只占海歸的6.15%,升到了12%。

  在2014年,領英所能觀察到的海歸最集中的還是在外企,3年后,是華為、百度、騰訊這類中國企業。

  領英中國區解決方案服務總監王歡說,2008年美國爆發金融危機后,企業大量裁員,很多華人岌岌可危。當時她幫助中國企業去“人才抄底”。有人“被迫”考慮了中國企業。

  “現在不是抄底了。現在不是被動,是一個趨勢。” 王歡說。

  過去很長一個時期,當一位高級人才選擇回國,輿論往往稱其放棄優厚待遇“毅然回國”。

  但王歡發現,現在人們心態更平等、更開放、更理性,不再“毅然”。很多人不甘于在國外一眼望得到頭的平淡生活,或者忍受少數族裔的“玻璃天花板”。

  通過領英招募回國的一個海歸,手握26份工作邀約,最后選擇了一個薪酬不是最高、企業規模也有限的企業。

  “真的是有夢想的。”

  兜售夢想

  趙海平的選擇就是出于夢想。

  他承認回國是一個很大的“坎兒”,家庭是不得不考慮的最重要的因素。

  他好奇中國龐大數字背后的技術挑戰。阿里巴巴11月11日的單日交易額遠超美國感恩節、“黑色星期五”和網絡星期一的線上交易總和。

  “這種獨特性是我尋找的東西。”

  他表示薪酬不是自己最看重的——“我錢掙得已足夠多”;“技術生命的價值是沒有辦法衡量的”。

  在硅谷,李才偉曾有4年就職于PayPal。2013年加入螞蟻金服之前,他以為這是中國版的PayPal。

  但螞蟻金服首席技術官程立對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說:“我們在全世界范圍內很難找到對標。”

  39歲的螞蟻金服人工智能部總監盛子夏認為,他們相當于“PayPal Visa 富國銀行 嘉信理財 AIG FICO Lending Club”。

  程立2005年剛到這里時還沒讀完大學,他記得工程師人手一本介紹PayPal的書。如今,令程立“很羞愧”的一件事是,他當年親手設計的支付寶日交易量上限為一億筆。那時每天交易量只有幾萬筆。7年后,他們不得不花了很大力氣去改進。現在每秒就可以處理十幾萬筆。

  “對未來的想象力一定不能夠太小。”他感慨。

  當李才偉在2013年到來時,他身邊的海歸幾乎為零。3年后,100多名海歸組建了名叫“大圣歸來”的即時通訊群,寓意是神話里“西天取經”的孫悟空。

  “沒有無緣無故的海歸。”這家公司的招聘總監薛暉說。“絕對是大勢,大勢往哪個方向走,人們就會跟隨那個潮流。”

  她認為,國外這些人有意愿回國,需要有個場子能夠托住,而他們恰好順應潮流,托住了這樣一股力量。

  她形容自己的團隊是一個搬家公司。前些年,把人從北京、上海“搬”到二線城市杭州,現在是從硅谷、西雅圖“搬人”。他們與近百家獵頭公司合作,“像篦子一樣”篩過國外大企業,尋找可以“松松土”挖過來的人選。

  被他們跨海“搬”回的人才,屬于美國典型的中產階級。他們大多生于1970年代的中國,在美國積累了相當的財富,住著大房子,生活非常安逸,能看到以后二三十年的樣子,很多人入了美籍,看上去什么都不缺。

  但是,她負責向這些人“兜售夢想”。

  這是一個人生的選擇

  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密歇根州立大學前教授金榕發現他的夢想在中國。

  2014年,他利用學術休假在阿里巴巴做顧問,幫助優化網站廣告位的投放,結果收益明顯提升。

  “你做的算法,真的影響到幾億人,想想還是蠻激動的,真的是改變世界的感覺。”他對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回憶。

  用了10年時間晉升為正教授、人到中年的金榕決定改變職業路徑。2015年,他辭去終身教職,與學術界告別。

  獲得一份體面的工作需要十幾年,而辭掉它只需幾分鐘就夠了。文質彬彬的金榕說,自己從沒進入工業界,更沒有想到,第一份工業界的工作會在中國。5年多以前,他還認為回國是不可思議的事情,需要巨大的勇氣。

  他本人回國的決定在家庭會議上遭到了激烈的反對。最終,他只身一人登上了飛機。“我覺得就是要賭一把。”“不留退路。”

  金榕在杭州和西雅圖各領導著一個研究機器學習的團隊。他當初力主以西雅圖為基地,否則他不會考慮這份工作。一年多后,他的態度發生了微妙的變化,“現在在杭州的話,也能接受。在我剛加入的時候,是不可想象的。”

  他招募了一些學生、朋友,對每個人強調:“這不僅是一個職業的選擇(job choice),這是一個人生的選擇(life choice)。”

  “之前沒人這么跟我說。”他說。

  在更大的層面上,他分析,現在大家對回國習以為常,很多人在認真考慮回國,只不過是時間點的問題。這股潮流跟中國的上升和美國的相對“衰落”有關。

  回國與否,中國歷代留學生的考量從來都離不開“國家”這個詞。他們的個人選擇往往也影響了國家。

  逾一個半世紀以前,中國第一位海歸容閎從耶魯大學畢業。他入了美籍,但影響了近代中國:他帶出更多留學生,并促成了中國第一座機器廠的誕生。

  他的理想是,“以西方之學術灌輸于中國,使中國日趨于文明富強之境”。

  在容閎回國近100年之后,另一位留學生寫了一封《致中國全體留美學生的公開信》:“為了選擇真理,我們應當回去;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為了為人民服務,我們應當回去……”

  那是1950年2月,數學家華羅庚在返回新中國途中的信。他引用中國古語說:“梁園雖好,非久居之鄉。”

  當時包括科學家錢學森、鄧稼先在內,1000多位留美學生回到了久經戰亂、極度虛弱的中國。

  多年后人們發現,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23位獲得者中,有21位海歸。

  趙海平的出國之路也與“國家”交織在一起。他得益于國家方向的轉變。

  他1987年夏季成為河北省高考理科狀元,到北京讀大學。兩個月后,肯德基在北京開出第一家餐廳,轟動一時,成為中國開放的一個證明。在這一年還發生了一件日后才被注意到的小事:北京向國外發出第一封電子郵件,標志著這個國家與互聯網時代的早期接觸。郵件內容只有一句英文:“越過長城,走向世界。”

  等到1992年趙海平真的飛越了長城,鄧小平剛剛發表了他著名的南巡講話,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確定轉向市場經濟,并迎來經濟的騰飛。

  趙海平到美國才見到了超市。他回國探親時給家里捎過電話機、微波爐、攝像機,這類電子設備是當時人們帶的最多的禮物。

  這些很快成了歷史。當他2015年回到中國,他需要帶回的只是自己。

  中國已是第二大經濟體。他像個外星人,震撼于上海人習以為常的密密麻麻的高架橋,也為嶄新的百貨商場感到新奇。

  出國時,中國還是自行車上的王國;歸來,汽車時代早已開啟了。“生活條件的提高降低了很多人回國的心理門檻。”趙海平說。

  李才偉不得不習慣了杭州的堵車。“這個城市比(舊金山)灣區小很多,但是感覺時間距離比硅谷還大。”

  金榕意識到自己以前生活在一個“封閉的世界”。他乘坐中國高鐵后,這種感受尤為強烈。中國在2008年成為高鐵上的國家。但在1989年,他乘火車從南方到北方上大學花了44個小時,他記得廁所是乘客爭搶的“不錯的地方”,很多人只能睡在車座底下。高鐵完全顛覆了他的印象。

  中國很多城市,從地攤買一包零食、在菜場買一棵白菜,都可手機支付。這讓趙海平感慨,“中國很多地方做得比美國先進了”。

  在李才偉看來,中國企業曾經搬運了國外的很多模式,但是在最近一兩年里創新了很多模式。

  “其實我們這批人并沒有在中國真正生活和工作過。”成年后沒走上社會就客居異國的趙海平說,“我現在是美國國籍,但是我作為一個中國人,沒有在這里工作過,總是很遺憾。”

  生命在于折騰

  不止一次,50歲的生物學家施一公表達過同樣的遺憾。

  “中國在全速發展,國內的同齡人腳踏實地地推動著她的前進;我不想只做一個大洋彼岸的旁觀者。”他在自己的博客里說。

  幾年前,他結束普林斯頓大學的終身教職,賣掉房產,舉家回國。他目前擔任清華大學副校長,還在杭州西湖邊籌辦一所私立大學,目標是建成加州理工學院式的精英學府。

  很多人勸他回美國。他一次次解釋:從決定回國那一天起,未考慮任何退路。

  清華大學向他發出邀請時,他只考慮了一天。后來他解釋,回國前,“內心總覺得缺少點什么東西,總是悵然若失。我缺什么?缺少的是對祖國的回報,缺少對自己求學時期信念的堅持,缺少讓我振奮的直接幫助同胞的成就感!”

  一位支持者這樣回復他:“中國需要海歸,海歸更需要中國。”

  方恩(天津)醫藥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張丹形容,許多海歸都有類似的經歷。他們先是有一個“美國夢”,追求深造和平等的發展機會。現在,“中國夢”對他們有更大的吸引力:一個報效祖國的機會,一個沒有“玻璃天花板”的上升機會,一個使自己所有的知識和經驗能110%發揮出來的機會。

  大約20年前,搜狐創始人張朝陽在解釋自己為什么回國時說:“那時候在國內遇到的任何人,我覺得他們都活得那么理直氣壯,哪怕他們是在跟人吵架。”而美國華人即使做教授,都給他一種疲弱無力感。“我相信這是長期客居他鄉給人造成的外在精神缺憾。”

  俞本權相信華人在硅谷存在“玻璃天花板”。“不管怎么樣,你融入主流文化里面還是缺了一塊。差就差在你跟人家喝酒喝咖啡的時候在聊什么。雖然大家都不說,多多少少都是能感覺到的。”

  年輕一些的盛子夏感到煩惱的是,在那里每個人都是一顆具體的螺絲釘。

  他此前在美國一家信用卡公司工作,朝九晚五。“早一分鐘上班、晚一分鐘下班都覺得虧了。”他的一個同事某次寫代碼還差一個分號就將完成,結果到了下班時間,立即關了電腦。

  在中國通過工作面試后,他立即飛回美國,辭職、賣房、賣車,告別那種安逸的、“不咸不淡”的生活。

  李才偉在硅谷也有強烈的“螺絲釘”之感。“這種日子不是在這個歲數想要的。你感覺自己在虛度人生——我覺得大部分回來的人都是這樣的。”

  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他在杭州投出了選票。在另一個問題上,他已用腳投票:回國。

  家庭問題讓他糾結了很久。太太支持他,但當時讀六年級的女兒激烈反對。他只能在杭州獨居,每天與家人視頻聊天。如今談起孩子他仍忍不住眼圈發紅。

  俞本權把3個孩子帶回了中國。他太太也辭掉了在美國的高薪工作。

  他認為,在薪水相差不大的情況下,國內有更好的位置,可以做更大的事情。“我對于機會是相信的,方向是認的。”

  中國親友驚訝地問他們,“人家都往外跑,你們都往回跑干嘛?”

  “生命在于折騰。”在他的離職信中,俞本權引用了一句并不存在的“中國老話”。

  不同于華羅庚當年引用的“梁園雖好,非久居之鄉”,它簡單、粗暴。

  以沖刺的速度長跑

  回國后,俞本權得知他須向現雇主交一份“離職證明”才能入職。他不知怎么做,只好給前上司寫了一封郵件,寫清離職時間,算作“證明”。

  在國內為了辦一件事,趙海平被要求證明自己20多年前的戶口注銷情況。他不得不讓自己的姐姐跑到家鄉秦皇島,從某一個派出所里開具了這份證明。

  在很多方面他們都重新認識了中國:政府的官僚氣息沒那么重了、辦事效率高了。街頭隨地吐痰、插隊、闖紅燈的頻率低了很多。軟的方面和硬的方面都在提高。

  由于到處都是工地,俞本權對迷路習以為常。

  如同魚類從咸水來到淡水,洄游者必須適應不同的水體。薛暉招過一名海歸,帶著3個孩子回國,一年半就又回到美國了。還有人待了一個月,來去匆匆。

  金榕從“一開始”就感覺到了巨大區別。中國的公司業務跑得非常快,上線一個產品后,要立即根據用戶的表現進行調整,但技術不可能幾周就有變化。如果完全聽命于業務團隊,技術團隊就會淪為工具性的存在。

  “他們叫做小步快跑。但對技術來說這是蠻痛苦的。”

  俞本權對記者形容,國內是“以沖刺的速度長跑”。比如國內企業要實現某個功能,一拍腦袋,明后天就要上線,連夜開始軟件“攻關”。雖能快速上線,后續維護成本反而高于開發成本。每一天,他都會遇到這種沖突。

  到來之初,盛子夏就聽從了中國上司的告誡:這里是一片“蠻荒之地”,可以施展拳腳,顯示出自己的價值。他后來也轉告別人:“你是要在蠻荒之地拓荒的,不是來做螺絲釘領任務的。”

  “想來折騰折騰的,你就來折騰,想賺錢的安逸的我就不勸人家來了。”

  某種程度來說,洄游者造成了“鯰魚效應”。

  在螞蟻首席數據科學家漆遠來到之前,這家公司原本在用傳統技術做智能客服,但他力主做深度學習,顛覆了原方案。他知道得罪了不少人。有人意見不合,走了。

  他被提醒過:“漆遠,要挺住,聽說你要完蛋了。”

  作為首席技術官,程立見過那些激烈的爭吵。“過程就是幾股真氣融為一體的感覺。”程立說,希望沖突是化學反應。沒有沖突就沒有真正的合作。

  漆遠也困惑,自己是不是太直率了,是不是要圓滑一些,“中國特色一些”。

  程立對記者說:“我比較喜歡硅谷回來的人的技術文化和工程師文化。非常直率,想到什么就說什么。”

  他們富的時間還不夠長

  從地理上來說,這些人的確離開了硅谷。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他們仍處在“硅谷”的包圍中。

  在距離舊金山萬里之遙的杭州,能夠找到以硅谷命名的寫字樓、小區、超市、中餐館。在北京,網絡地圖上有1100多個標記著“硅谷”的位置。

  而舊金山灣區那條舉世聞名的狹長山谷,谷歌所在的山景城(Mountain View)被華人叫做“望山屯”,雅虎所在的桑尼維爾(Sunnyvale)叫“陽谷縣”。當他們回到中國,又是遍地“硅谷”。

  中國各地對硅谷有一種特殊的渴望,這個詞語的流行程度與這種渴望成正比。

  從硅谷回來的北極光風險投資公司創始人鄧鋒認為,全世界最好的創新創業地點可能是硅谷、北京的中關村和以色列的特拉維夫。 “我剛剛回國的時候并沒有這么樂觀,今天還真的是越來越樂觀了。”

  在母校清華大學的一次演講中,鄧鋒對年輕人說,美國所有的創業機會在中國都有,但有些機會在中國有而美國已經沒有了。“因為我們過去相當于一張白紙,你可以畫最新最美的圖畫。”

  金榕則強調“這真是一個讓人興奮的地方”。

  他通常清晨四點半起床,晚上十點半到十一點之間離開公司。 “什么是最好的工作?如果你每天早晨起來想的第一件事情是去辦公室,那就是。”

  不過,他注意到,中國很長一段時間是追趕者的角色,缺乏勇氣去挑戰一些真正難的問題。跟隨,而不是領導。

  趙海平也說,國人習慣了“看美國在做什么”,其實美國的東西也不一定很好,中國可以在自己的環境下,創造從未有過的解決方案。“中國需要好好思考,去做一個從0到1的工作。”

  他回國后的一個體會是,硅谷人潛意識里總覺得自己的技術是最好的,其實走出硅谷發現,技術差距沒那么大。

  很多年前,中國改革開放后第一批留學生曾向國人感慨,美國“人人爭當經濟人”,14歲的中學生因為經商有道備受推崇。

  今天,類似的劇情正在中國上演。

  趙海平說,不管華爾街、硅谷還是中國,大家對于“賺錢”的重要性沒有什么異議。區別在于,每片區域對錢的理解是不一樣的。如臉書創辦人馬克·扎克伯格所言,成立企業的目的是為了創造價值,在創造價值的同時,“錢是我的獎賞”。

  “我希望大家對錢的理解能夠有一個升華,而不是只要不擇手段賺錢就OK。”趙海平說,中國現在對金錢的宣揚過了頭了。“你什么時候見過硅谷的富二代在炫富的。在中國看到炫富的情況你就笑了,你就覺得他們富的時間還不夠長。”

  他想也許再過五年十年,這個國家對錢的觀念才能夠“沉淀”下來。

  每個海歸都在打量中國的不同側面。但在一個問題上,他們很容易達成一致:中國以霧霾為代表的污染問題會讓有意回國者充滿顧慮。

  每當被問起在國內最不開心的事情,施一公總是回答:空氣污染。

  他在北京患了慢性咽炎。常有海外科學家問他國內的空氣,“這是他們最關心的問題之一”。

  這位生物學家有一天選擇在博客上談論這個問題。他承認自己內心里做了一番斗爭:他痛恨空氣污染,可是又擔心自己的公開談論讓更多人對回國心存顧慮。因為,他是那么希望人們回到中國來。

  返回首頁
Copyright @ 2020ShuoBo114.com All Right Reserved 碩博人才網 版權所有
第一域名:www.shuobo114.com第二域名:www.hnhyjq.com
碩博人才網是提供人才、招聘服務的人才招聘網站,是國內知名人才招聘品牌,信譽保證。并提供招聘會信息、人才市場信息。